本书以历史学与文献学的方法,叙述6—10世纪中国禅思想史的脉络与演变。作者综合禅门史料、石刻文献、传世文集和敦煌文书,从历史、思想、文化意义及影响三个维度,考证、叙述禅史最关键的四个世纪中,禅宗及其思想的历史变化过程。在20世纪以来禅宗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修正了此前禅史研究的若干结论,而且对禅思想的内涵及其意义,提出若
本书对神通寺遗址上的四门塔的历史渊源、龙虎塔的精美雕刻以及千佛崖造像的深刻内涵作了详细的介绍。并从史籍中挖掘出大量的、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对有关神通寺的创建和发展,以及其与灵岩寺的相互关系作了详尽的探讨。
本书整理自南怀瑾先生带领学人参研《指月录》的课堂实录,采用对话体。南先生将禅宗的发展、演变脉络详尽清晰地做了梳理,尤其对曹洞宗的特点、学术、传承等方面做了重点研讨。
本书综合参考了《楞伽经》刘宋译、北魏译、唐译三种经文中译本,对《楞伽经》进行了释义。只取《楞伽经》的大意,用语体述明,并非依据每一文句而译。依照现代方式,在眉批处加注章节。
本书作者认为,《楞严经》是一部能概括佛法精要的经典,其中既有高深的哲学理论,也有科学的实验,值得认真研读。因此将其翻译成现代语言,并作简要解释,探究身心二者之关系,由精神到物质,由人生而宇宙,节节剖解,条理井然,旨在阐明楞严之大义,期使读者由此悟得真实智慧和人生真理。
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与美国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的对话录。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异同、生命的起源等问题,南师还相机讲解了禅宗修习的基本方法。下编是南师为彼得·圣吉等国外友人讲解生命科学、认知科学方面的知识。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七八年春台北讲座的记录整理。针对今人学佛普遍存在的不重修证、倒果为因的问题,先生以“见”(见地)、“修”(修证)、“行”(行愿)为纲要,以《楞严经》《法华经》《增一阿含经》《华严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宗镜录》《指月录》等佛典为资料,结合自身经验,以经证经,重重举例引证,对学佛的修持方法做
本书以经证经,融会儒释道,旁征博引地对《维摩诘经》中的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包括:佛国品第一、方便品第二、弟子品第三、菩萨品第四、文殊师利问疾品第五、不思议品第六、观众生品第七、佛道品第八等。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一九八五年一月在台湾十方禅林讲解《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整理,在讲解中,南先生对佛法的精妙内涵、学佛的本来意义、偈颂的念诵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扩展。
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