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是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研究室组织开展的内蒙古旧志影印出版工作的阶段性成果。此次影印以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咸丰刻本《蒙古游牧记》为底本,开展相关工作,原样再现了清咸丰刻本《蒙古游牧记》的版本历史风貌,为系统开展历史上内蒙古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核心资料。此次影印出版,优选底本,原汁原味地展现底本
本书稿由白庚胜先生负责编译工作,收录了日本纳西学者早年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论集内容包括神话故事(9篇)、语言文字(7篇)、文化遗产(6篇)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范围涵盖了文字学、语言学、神话学、民俗学、文化遗产学等,内容十分丰富精彩,利于世人了解纳西族的历史文化、生存环境、组织制度等。书的后面内容探讨了纳西族在时代发展中不
白庚胜长期从事纳西学的研究,为国际纳西学会会长,著有《东巴神话研究》《东巴神话象征研究》《色彩与纳西族民俗》,翻译有《日本纳西学论集》》,主编《纳西族现当代作家作品选集》(36卷)以及“纳西学丛书”“纳西学史料丛书”“国际纳西学译丛”“纳西学博士论文丛书”等。本书稿是作者在纳西学研究以及开展纳西学活动中所发表的文章文集
一百多年来,国际纳西学研究从未间断,东巴文化深受世界瞩目,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各国学者从文化人类学、文献学、语言学、音乐学、社会语言学等学科切入,对纳西族东巴文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本书即是这些成果的集粹,收入了我国学者杨福泉、白庚胜所著的《国际纳西东巴文化研究述评》,以及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学者的研究论文《纳西族神
《中国新巴尔虎蒙古族游牧方式变迁研究》立足于中国边疆牧区新巴尔虎右旗巴尔虎蒙古族社会,以清末以来,尤其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为时代背景,通过探讨游牧方式、游牧组织特征、游牧生产相关因素的变迁,全面系统研究边疆牧区巴尔虎蒙古族游牧方式及其变迁。该研究对探讨边疆牧区蒙古族游牧方式以及社会变迁、社会变迁理论,乃至
本书从古代文献中辑录历代关于都掌的史料,分类编排,并加标点、校勘和注释,特别是通过地方文献记载和实地勘察相结合的方法,落实了叙南高、珙、兴文、庆符、长宁、筠连六县的许多古地名,纠正了史书中的疏漏和谬误,颇具学术价值。
本书分为“释读、翻译、编目部分”“非释读、翻译,仅编目部分”“非释读、翻译、编目部分”三部分,包括丽江市东巴文化研究院藏东巴经典、国家图书馆藏东巴经典、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东巴经典等内容。
本书收录了《致力于纳西学的崛起》《急剧变化中的纳西族文化及其对策》《纳西学发凡》《纳西族历史文化概说》《“纳西”考释》《摩梭为“母系社会活化石”说质疑》等文章。
本书以凤凰苗族为透视点,从其历史起源、姓氏、医药、民间故事、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日文化等多角度展现凤凰苗族全貌。书稿引经据典,脉络清楚、资料翔实、纵横兼顾、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点面结合,凸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理念,是凤凰县在深化旅游带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进程中推出的经典著作。
本书收录了《魏晋的属国及其郡县化略论》《阅读科举文献札记:清代甘肃的民族教育》《从色科寺的兴衰看清廷治理甘青藏传佛教的法律实践及启示》《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场域空间与历史现状》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