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历史和地理原因,山东沿途是明末朝鲜海上朝贡路线中最主要的、必经的地域,因而在此幅历史画卷中,山东自然是朝鲜使臣浓彩重墨的高地。本书以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山东为研究重点,并以之为切入视角,通过系统梳理、深入挖掘《燕行录》中朝鲜使臣经庙岛群岛登录登州,沿途
本书以黔东南清水江支流乌下江、八洋河流域自称“三锹人”的人群为关注对象。全书主要考察在清水江流城“开辟新疆”前后,“三锹人”这一移民群体参与山地开发的过程,以及在不同历史脉络之下族群边界的变迁与认同的建构。同时探讨地权观念的兴起与地权转移、纠纷解决机制、不同族群村察间的阶序关系、口头传统与文字书写、历史记忆等议题。
140多年前,英国马嘎尔尼特使团离开京城,沿大运河南下杭州,随团画家威廉·亚历山大流连忘返,用画笔记录下了杭州的风景和风土人情,从此西方画家纷纷来到杭州描摹美丽的东方威尼斯。19世纪初开始,英、美传教士相继登陆中国,其中有浙江大学前身育英书院*任校长费佩德、社会学家、摄影师甘博,他们在中国生活多年,与杭州结下了不解之缘
《长安学研究文献汇刊.考古编.金石卷.第十二辑》匯編清代金石著作《金石圖説》《重定金石契》《金石索》三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本书作者将19351936年的烟台作为一个历史横断面,几乎包罗万象地介绍了烟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图文并茂、真实具体、生动形象,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的烟台社会生活史。对于我们研究全面抗战前夜的烟台城市历史,具有重大的史料价值。
威海--"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之一《威海传》全景、丰沛地描述了黄海之滨、胶东半岛的重要城市威海前世今生城市文明的由来及影响:秦皇汉武东巡之跓跸;绵绵文脉之"十万人家尽读书";甲午战争惊涛血海之国殇;英租时期之"西风东渐";香港从警之铮铮男儿;耕海牧渔之时代大风高歌;名扬四海之传统技艺……连缀
坛根儿往事
书稿是川师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和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系列丛书之第四辑,主要是该专业和研究基地三十余年来有关西南社会历史研究的回望。本辑选录了21篇有关西南社会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章,均在相关刊物公开发表。编录此辑的目的是展示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专业数十年来的学术传承,彰显一代又一代学人的研究特色,
《岭南学》(第七辑)由诗书探隅、岭南史地、民俗与艺术、杏坛弦歌四个部分15篇论文组成,分别论述了岭南地区代表性人物(包括诗人、烈士、文学家族等)的诗歌成就、交游考、文集版本考述以及民俗与艺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通过对岭南文化的全方位解读,深挖岭南文化内涵,追踪岭南精神的历史轨迹,研究岭南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通融与改造,在古今
《四川上古史新探/巴蜀史研究丛书》分为上下两篇,分别是《羌族的迁徙与蜀族的发展》和《巴的兴亡与古老土著》。书中考证大量文献并结合当时的考古出土材料,提出著名的“盐茶立国论”,详尽地论述了上古羌民与蜀的关系,明确指出蜀人是古羌的一支;并提出郁山盐泉是巴秦楚三国争夺的重要战略资源。《四川上古史新探/巴蜀史研究丛书》是近代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