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书画卷》为四川大学博物馆藏品集萃丛书之书画卷。精心挑选出179件馆藏书画作品。在时间跨度上,从元代开始,经明、清到现代,作家包括元四家的黄公望、王蒙,明四家的沈周、文征明,清四僧的朱耷、石涛、弘仁,清四王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扬州画派的八位领军人物,直至近现代吴昌硕、张大千、徐悲鸿等
本书根据2018年8月复旦大学FIST(科技考古)课程录音整理成文,全书共分为十讲,每讲均邀请国内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中该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进行授课,内容涉及碳十四测年方法在考古上的应用、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DNA分析在考古中的应用、冶金考古、手工业考古等十个部分。学者们的讲解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科技考
了解中国的古典乐器,了解中国古典乐器的由来以及制作的方法,有何时发明,何时兴盛。一系列关于中国古典乐器的内容伴着故事,附着著名的乐谱,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古典乐器之美,将中国文化。图书以常见的古典乐器为例,从演奏方式、乐器起源、发展延续、传统习俗、相关诗词等板块出发,书写古典乐器的变迁,以及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中国音乐是传
这是一本穿越六百年的青春手账,收录了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院的馆藏珍宝。从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看到孔子向往的礼乐之美;汉朝的铜镜,照出一个民族的粗犷之美;唐朝的三彩马,带我们重温大唐盛世之美;两宋的《清明上河图》与《千里江山图》,展现出中华传统美学的大成之美……古物之美,沉淀着时间的滋味,配以故宫学者祝勇先生
为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向大庆献礼,提高广西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广西钱币学会面向全国组织开展了“钱币与广西”系列活动。一是开展“钱币与广西”有奖征文活动,鼓励钱币爱好者挖掘钱币背后的广西历史和文化内涵,讲好钱币上的广西故事,活动得到积极响应,收到一批高质量的文章,部分优秀作品入编论文集出版,对钱币爱
壳丘头遗址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遗物,重新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研究,并以图录形式较完整地公开出版面世,从而宣传平潭古文明,这不仅是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一部分,更是福建史前文明研究领域一项重要成果。壳丘头遗址两次发掘出土了一批珍贵遗物,重新进行一番系统的梳理研究,并以图录形式较完整地公开出版面世,从而宣传平潭古文明,这不仅是
近年来新刊布的商周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数量异常丰富,材料内容更是包罗万象涉及商周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还含有不少早已失传的经史典籍和文献佚记的历史事实。文字释读与文本隐含价值的挖掘是出土文献研究的两个层面,目前的出土文献研究中,不仅仍存有较多的疑难字词,阻碍着文本理解;与此同时,有关材料中历史学、语言学等各种方面的价值也
本书是对重庆地区汉代画像考古发掘成果的汇编,内容涵盖汉代画像石棺、画像石、画像砖以及石阙等,地域以重庆西部的璧山、江津、永川为主,兼顾重庆峡江地区的忠县、涪陵、丰都等地的相关发现。本书较为全面地收集了重庆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考古发掘出土的汉代画像资料,对川渝地区汉代画像的考古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万发拨子遗址是鸭绿江中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明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本书是对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1997年-1999年在通化万发拨子遗址发掘的资料进行报道。该遗址是我国东北边疆地区年代跨度最大、文化性质最为复杂、文化堆积最厚、文物最为丰富的一处文化遗产。万发拨子遗址文化堆积可分为13层,堆积最厚处达3.12米。依据地层关
2017年4月12日,山西省河津市固镇宋金瓷窑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山西地区瓷窑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也解决了一批出土与传世器物的窑属,是山西地区代表性瓷窑之一。本书以山西河津窑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河津窑的烧瓷历史、品种、器形、装饰风格及特点、与其他瓷窑相互影响、交流等方面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