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献整理史稿》直接从明代开篇。因为王钢先生认为,宋室南迁以后,中原文化急剧衰落,南宋以至元末,中原书刻屈指可数。明代周王在开封刻印《袖珍方》等医书,始开河南刊版之风,后来又出现了收集元代中州名家著作的《中州名贤文表》等大量文献资料。金元以前,无省级行政区域,河南府仅包括洛阳周边地区。明代设十三省,“河南省”辖区与
锦溪,以溪得名。依水而建又向水而兴。境内湖荡密布,河流纵横,是吴地出海及吴越间往来水道上的重要集镇之一,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
木渎,这里有春秋吴国古城、姑苏台、馆娃宫遗址遗迹;这里有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的穹窿山,秀绝冠江南的灵岩山,以红枫、清泉、怪石闻名的天平山‘这里是乾隆六次到过的地方,木渎素称“吴中第一镇”。
黄龙溪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南段,是天府新区文化生态休闲区、旅游胜地。黄龙溪镇历史悠久,明清传统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自然环境优美,素有“中国天府第一名镇”美誉。
《武汉学研究》集刊以贴近武汉、研究武汉、服务武汉为基本宗旨,坚持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专业性与实效性并举的办刊思路,坚持严谨求实的学风、首发原创的刊风,积极发挥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咨政建言、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为地方学、城市学研究探索创新的理论和方法,为提升武汉城市文化软实力作贡献,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全面开
贡川镇,在永安市东北水陆交通要冲,曾是各方往来沙县、永安之间的重要聚落,入选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收录《贤祠书册》、《重修贡堡浮桥册》、《贡堡书册》三种文献合辑整理出版,叙述贡堡乡民崇祀先贤,贡堡的管理工作,创城原委、日常事宜、书册编纂,筑堡的呈状和官府的批示,相关的碑刻和记文等内容。
本书以豫北宗族为研究视角,通过对豫北宗族与地方社会的全面具体研究,揭示出明清以来豫北地方社会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呈现出明清以来国家与地方社会复杂的关系。介绍了豫北地区宗族构建的背景、动因,讨论了豫北宗族的发展历程和组织化建设,针对当地祠堂、家谱、祭田和族规展开了具体研究,强调了其地方性的特点,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开拓了我校历史学和地理学研究的视野,推动了特色优势学科方向的形成,本卷收录的文章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了这一点。天水地区可以说是西北地区的一个文化中心,前有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丝路开通后更有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本卷历史学类文章便是围绕以上五大文化展开,有的探讨秦文化和秦早期文化的概念
本书共9章,内容包括:江南文化传统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唐代江南文化发展的经济与社会背景、唐代江南籍诗人创作述论、私学兴盛与江南家族诗人群体、群贤宴集与唐代江南的诗酒文会、青山碧水与文士江南漫游隐逸等。
本书分为云冈石窟研究、北魏历史文化研究、大同及周边地区古建筑研究、大同地区民俗及民间文艺研究、大同地区墓铭碑刻研究五个部分,讨论了云冈文化的特点、历史发展、各时期的不同、独特性和丰富性,最后以大同市原市长耿彦波先生的《名城古都保护复兴之路的探索与实践》一文代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