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回忆的形式,通过与母亲几十年来点滴生活小事的介绍,以及对母亲那善良、勤劳、质朴、坚韧等性格特征的描写,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故事情节曲折起伏,感人至深。
本书收集近百篇厦大教师子女的回忆文章。文中描述生活在厦大校园的教师子女对厦大美丽校园的美好印记,还有许多关于厦大发展历史中的人物、事件的生动故事。透过这个群体的独特视角,可以更丰富读者对厦大的了解,也映射出我们国家的巨大变迁。
《爱书的前辈们》为三联老一代前辈的后文回忆父辈在三联工作的经历的作品,以每位老三联人的子女或孙辈的角度,讲述老三联人的故事,其中包括邹韬奋、胡愈之、李公朴、艾思奇、茅盾、孙冶方、胡绳、高士奇、范用、陈原等文化界和一般读者非常熟悉的文化名人。除文字讲述外,书中还附了上述老三联人在三联工作的珍贵照片,有很大有资料价值。
《延川插队往事》是北京到陕西省延安地区延川县插队的知青们的集体记忆。延川的北京知青群体,是一个充满传奇和故事的群体,从这里走出了一批有理想有才干有抱负的知青,至今仍续写着人生传奇。包括在梁家河迈出人生第壹步的今天的国家领导人。四十多年过去了,老知青们摆脱了当年的感性氛围,理性地回忆亲历的往事。他们用文字和老照片,记忆了
作为普通老三届中的一员,作者以平实的笔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他在北京度过了快乐简单的学生时代,随后在西双版纳下乡,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辛勤劳动,并找到了一生的挚爱。后来又远赴青海格尔木当兵,经历了难忘的部队生活。恢复高考后,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日夜复习,最终考取了北京经济学院并在毕业后调入国
这里是一幅活色生香的大学生活画卷,在这里,大师们也有其作为普通青年人的欢乐与苦恼,屌丝的落寞,文青的感奋,这里满眼都是大师的真性情。翻开本书,胡适跟我们分享他选择科系的故事,冯友兰讲述老北大老师们的趣闻轶事,季羡林讲述两门功课对其终生产生的影响,梁实秋抒发对清华的感激之情,汪曾祺则描绘了非常时期的大学生活——泡茶馆、跑
在20世纪60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席卷全国的上山下乡大潮中,123名来自北京、上海、牡丹江等地的城市知青和23名当地知青汇聚到了一起——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四十团工业三连,开启了一段难忘的知青岁月。《闪亮的岁月》一书以此为背景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知青们的工作和生活,将那个年代知青离家时的不舍、如何从安逸的城市融入北大荒天寒
他们生于1930年代的中国,他们出身中产家庭,考入清华大学,是当时的学界精英,而他们曲折的经历就是现代中国史里面激情燃烧岁月的一章,他们的际遇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年幼时即随父母流离颠沛,在上海租界求学追求进步……他们曾距离大师们如此之近……他们,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
《砺炼华年》记述的“老三届”,不只限于插队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苦难岁月,还包括“文革”前的学习生活,参加“文革”的经历,和回城以后从社会底层挣扎上进的人生经历。从“文革”前的中学生,一直写到年老退休,表现的是整整一代人和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变迁。这是有别于其他知青作品的一大特色。
他们生于1930年代的中国,出身中产家庭,1948年进入清华大学,是当时的学界精英。他们受业于中国知名学者,近距离领略了王竹溪、钱三强、何成钧、孙瑞藩、翦伯赞、严景耀、雷洁琼、陈岱孙等大师的风采。他们在求学期间亲身经历了诸多历史事件,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大时代。《春风渡:我的大学1948-1953》既是个人大学生活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