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掌故丛谈(大字本套装1-3册)》为著名文艺批评家、民俗学家杨荫深先生的代表作。作者在通览典籍的基础上,以生动的语言,清晰的思路梳理了“岁时节令、神仙鬼怪、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游戏娱乐、谷蔬瓜果、花草竹木”等九大类五百多种日常事务的起源和演变。资料翔实,考证严谨,内容丰富,雅俗共赏。
法国史学家、汉学家格鲁塞所写的这本《中国简史》,是西方人研究中国历史的经典著作之一。书中,作者以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为点,串连起中国上下几千年的历史;又以这些点为基础展开画面,截取出一个个角度独特的视觉面,从华夏的起源一直写到了清王朝的覆灭。同时,作者也不是孤立地来写中国历史,而是将其放入了整个世界历史的大环境当中
《中国文化思想研究》是国际著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的重要新作,“跨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代表性成果。本书包括四个部分:一,用中国文化特色认清中国文化道理;二,依靠汉字文言靠关系划分古代历史分期;三,用整体观点考察中国思想的特殊性;四,对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礼治”的特别考察。作者认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对汉字的书写和应用,是
北京什刹海书院迄今已成立五周年了。五年来,书院始终坚持“秉承五千年中华人文传统之大道,弘扬儒释道三教圆融益世之精神,包容诸子与百家探索求新之学说,肩负新时代人类济世和谐之使命,培育重道德自信自觉自强之英才”的宗旨,努力在传承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汇集学术英才等方面发挥作用。《儒释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什刹海书院2015年
《文化转场:中国与他者》是著名汉学家金丝燕教授的重要新作,“跨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代表性成果之一。本书主要讨论了“文化转移”的定义和对中国当下跨文化研究的意义,指出所谓文化转移是由西方学术中心论的衰落造成的。特别是21世纪以后,西方的修辞学、阐释学、诗学三大学术支柱渐次衰落,对非西方国家文化的研究,回归到那个国家自己的文
该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主要类型、理论要义及精神品质,真实而深刻地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力求用现代眼光观照传统文化,探求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其具体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学术、审美、风俗、科技、器物等方面。具体内容:第一章哲学文化、第二章政治文化、第三章学术文化、第四章审美文化、第五章民俗
看世界105国丝绸之路专集:重走丝路两万里 在38个年头里,作者先后出国60次,在国外住了8年多,度过了3000多个日日夜夜;绕地球30圈,飞行了120万公里;操着英语、法语和半生不熟的俄语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焦点,本书的编著者从大量参与地方文化规划实践经验出发,从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学理入手,深入剖析了保护与开发的辩证关系,在强调保护的前提下,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详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类别的保护与产业研发策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富有多年物质文化史研究经验和文献整理经验的专家学者,广泛甄选收集各类文献,合理编辑成“插图本中国古代史料集成”一书呈现给社会,以解市场对这方面历史文献的迫切需求。所收集内容时限上至两宋,下至清代。
D-(四色)·小书虫——中华上下五千年(全四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