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为《吐鲁番文献合集》的第二卷,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吐鲁番文献合集·校注·语言文字研究及语料库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2.本卷对海内外收藏的吐鲁番契约文献进行穷尽式普查、识录、校注,为学术界提供一部迄今为止收录最全、缀合最佳、定名最细、断代最严、识读最准、校勘最善、注释最详、研究最透的集大成之作。 3.
中有画家的照片、简历、评论家文章以及画作数十幅,较全面地展示了该画家的艺术面貌和艺术风格,是一本艺术性高、实用性强,可资研究学习的优秀图书。适合广大美术爱好者及其学习者阅读参考。
本书是一本以北京辽金城垣博物馆举办的“金颜永昼——康平辽代契丹贵族墓展”展览中相关展品介绍为主的图录。书中选取了辽阳、沈阳两地以及周边出土的辽金文物,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器物,并对同类型器物上的不同装饰或内在含义等方面进行研究,向读者展示了器物之精美,及其所蕴含的这一时期康平地区的贵族文化。
本书以敦煌壁画和藏经洞出土文书为载体,共编录了41个游客关心的热点问题,把研究触角延伸到了生活领域,对莫高窟开凿史、佛教传播史、民族融合史、丝路变迁史、遗产保护史做了简要介绍。
本书辑录了战国中山国出土的132套(227件)精品文物,从中山国的历史、军事、国都、生活等方面重现了战国时期一个“千乘之国”的文化面貌。
本书以保护工作的内容、类型为主线,概述了大足石刻七十多年的保护历程,既具有科学意义,也具有史料价值。大足石刻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它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和通俗化特色,在中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有重要贡
慈云寺塔,又名舍利塔,位于中国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厚德路东段赣州文庙旁,1957年被列为批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作为赣州佛塔之一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慈云祥光:赣州慈云寺塔发现北宋遗物》分绘画和雕塑两部分。绘画有绢本和纸本两类,雕塑有泥、木、铜3类。内容与北宋时期赣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有关。
湖南醴陵窑是宋元明清时期的大型窑场,清末因创烧釉下五彩瓷而声名鹊起。201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钟鼓塘窑址进行了发掘,出土大量瓷器等标本,以碗为大宗,釉色以青白釉为主,青釉次之,少量酱釉和双色釉瓷。《洞天瓷韵:醴陵窑钟鼓塘元代窑址出土瓷器精粹》遴选了两百余件代表性器物、窑具等,以精美的图片配以简洁的文字进行介绍,对
“碗礁一号”沉船虽然只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一点帆影,但它的发现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却有着重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出水文物上。“碗礁一号”出水文物数量达1.7万余件,可谓是一座巨大的水下瓷库。这些出水瓷器全部来自于景德镇窑,一艘沉船出水瓷器均为同一窑口,这在目前已经发现的沉船当中是仅见的,对清代景德镇外销瓷研究具
本书是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史方向十余名研究生近三年来在西湖石窟艺术领域所撰写的系列优秀学术论文的合集,也是该院西湖石窟艺术史研讨课程的一项教学与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涉及位于杭州主城区的飞来峰造像、西湖南山造像、吴山宝成寺造像以及位于杭州郊区的瓶窑南山造像、普庆寺石塔造像等。诸位作者结合西湖石窟艺术领域的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