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图》于北宋元祐七年(1092)成书。著录当时宫廷及私家的古代铜器、玉器藏品二百三十四件,按器形分类编排:卷一至卷六为鼎、鬲、簋、爵等商周铜器,收器一百四十三件;卷七为钟、磬等乐器,收器十五件;卷八为玉器,收器九件;卷九、十为秦汉器,收器六十七件。每器均摹绘器形、款识,并记录器物的尺寸、容量、重量等,附有铭文考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70年,于历史长河只是一瞬,但这一瞬,却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一瞬,却是“当惊世界殊”的一瞬,却是书写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壮丽诗篇的一瞬。也因此,这一瞬,注定永恒。这套“新中国往事”丛书,主要通过亲历者口述形式,讲述新中国
本书系中国首部集中优势美术考古研究者资源,突出新一代研究群体崛起,围绕*发现大量实物图像资料与文献资料,聚焦特定历史地理区域宗教艺术与民众信仰主题,运用*研究方法,撞击鲜为前人涉及学术层面,择优推出重要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
本书将《淮南子》放在战国秦汉间学术史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力图通过新出土材料呈现《淮南子》在战国与秦汉学术史转型时期所处的学术地位,以个案研究为例,理清《淮南子》对先秦诸子思想的传承,揭示《淮南子》的文献价值:比勘简帛本《老子》与《淮南子》所引《老子》文本,可以看出《淮南子》保存了汉代《老子》的许多版本旧貌,亦有其独特的
《北宋墓志碑铭撰写研究》一书史料翔实,网罗宏富,取材精审,是在充分占用史料、并对史料进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完成的,是这一研究领域的见功之作虽然其中的若干观点还可进一步展开讨论。
石刻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文献的主干之一,凭借着保真性与持久性等特点发挥着其他文献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可补史之缺略,正史之讹误。山东作为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石刻数量大,分布广,时间跨度长,涵盖内容丰富,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记忆,既体现了国家层面的历史史实,更反映了山东区域社会和民间生活,见证了彼时的社会历史变迁。
中国佛教造像的艺术家们,用灵巧的双手,在表现他们对佛国天界无尚虔诚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历史的丰富内涵与中华民族生生不绝的创造伟力。本书以20000生动富有哲理的文字语言和450余幅清晰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佛陀、菩萨、罗汉及二十四诸天的彩色照片,再现中国佛教造像艺术
新媒体的强势出现,改变了现代信息传播的形式,这使得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模式也产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在新媒体的语境下,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的结合更加密切,传统文化的艺术张力和艺术感染力有了新的提高,借助新媒体技术所整合的媒体环境,传统历史文化进行新的话语表达,不断影响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从而产生持续的社会影响。在新媒体环境
本书是宝丰廖旗营墓群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全书以墓葬为单位,系统地介绍了汉代至明清时期132座墓葬、2座瓮棺、3座窑址的发掘成果,对研究平顶山市乃至豫西南地区的墓葬发展序列、丧葬制度以及明代家族墓地提供了丰富资料。
本书是清代翰林孙钦昂的墓志碑帖,该墓志由清光绪皇帝亲赐碑文,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麟书撰写,两代帝师翁同龢书丹。该墓志不仅记载了孙钦昂的生平,还记载了他参加中法战争以及当时怎样补给台湾的事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书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