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三镇进入国际视野,始于清初,19世中叶以后,随着“开埠”的展开,武汉日益国际化,此时恰值摄影技术开始普及之际,来华西方列国人士将摄影镜头聚焦武汉,清末民国此地的风景名胜、社会风情、政治事变、工商业成就、市政街坊建置、各阶层人芸芸众生的形态,皆在照片中定格,留下与文字记述相印证、又是文字记述所难以表达的形象文献。作者
湖北咨议局存在了将近两年时间,留存的文献资料丰富而有价值。本书收录了咨议局两次常年会议的记事录和议决案,年会闭会后至第二次年会前的公文函牍,以及咨议局各项规则和议员名录等。湖北咨议局议长汤化龙、副议长张国溶在省咨议局联合会北京第二届年会上的几件提案也收录其中。本书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这是片方圆不到一平方英里的区域,离紫禁城不远,紧挨着北京内城的东南角。从1900年一直到1949年,它曾是外墙高筑、戒备森严的外交飞地,坐落着使馆、兵营、教堂、银行、邮局、医院,居住着在北京的大部分外国人。 在这些外国人中,大部分是外交人员,也有传教士、记者、医生、教师、艺术家和流亡者。他们延续着自己一贯的生活方式,自
这是一部介绍北京历史文化的著作,从北京的自然环境和“北京人”为代表的史前文明说起,以断代史的体例记述70万年以来,北京城的历史发展脉络,尤其是作为元、明、清三朝帝都的辉煌历程。本书史料翔实,图文并茂,既有对北京作为皇城的历史文化遗迹的详细描述,如城池宫殿、皇家园林等,也有对坊巷市俗、岁时节令等市民生活的记录;既明确了北
本书充分利用各种传世、出土文献和图书数据库,全面考订衢州古代各类著述,超过以往著录衢州古代著述的经籍书目近一倍。深入考订了记载衢州古代著述的各类文献,辨证了不少文献记载的谬误。在内容上,按经史子集分类,全面著录各类著述,为撰者立小传,著录佚书见存之序,指出佚书佚文所在,为见存之书撰写提要;书后附以表格直观展示衢州各类著
《北京文化通史:元代-明代卷》的时间跨度为元代与明代,向前延伸到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并攻占金中都,前后约430年。本卷合计20章,元代9章(包括概述1章),明代1章(包括结语1章),从大文化的角度对这个时期的北京历史文化加以梳理。如在元代的大都,多元文化、民族冲突与融合、宗教冲突与融合、市民文化的兴起等方面的内容,都是值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对藏族文化中的文学与艺术知识逐一进行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