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塔里木地区是西域三十六国重要聚居地,是西域文明的中心。 《环塔里木历史文化资源调研行纪》在立项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的基础上,将五年来对环塔里木南北两道及其周边地区的调研过程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具有学术调研和田野调查的特性,并将塔里木盆地南北两道和河西走廊到东天山进行了对比调查。全书图文并茂,真实反映了参
本书涉及民俗、传统手工技艺、民间文学、传统音乐类四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包括彝族年、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毕阿史拉则传说、邛都洞经音乐。本书首次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各种文化遗产的形成衍变、发展脉络、基本内容、表现形态、基本特征、价值与功能、代表性传承人存续状况,以及传播与影响,并辅以唱词、照片等大量珍贵的资料,大大增强了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三辑)》涉及民俗、传统手工技艺、传统音乐等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包括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祀、彝族银饰制作技艺、邛都洞经音乐。 《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丛书(第三辑)》首次全面详实地介绍了各种文化遗产的形成衍变、发展脉络、基本内容、表现形态、基本特征、价值与功能、代表性传承人存
秦东历史文化研究:2016年卷
《巨鹿历史文化研究》为2011年6月由河北省历史学会、邢台学院主办的“千年古郡——巨鹿历史文化研讨会”提交的部分论文结集,共收文43篇,内容围绕巨鹿历史文化研究的主题,分析各历史时期巨鹿的沿革变迁,对巨鹿之战审视考察,深入细化魏徵及巨鹿魏氏的研究,探索巨鹿历史人物(如张遂、郭守敬等)的诸多问题,考证与巨鹿相关的简牍、碑
《记忆的碎片:津沽文化研究的杂述与琐思》收录文稿约90篇,均为作者王振良为师友著述所写的序言或跋语。全书分为故籍翻新、耆老鸿踪、师友随谈、析津旧迹、闲言碎语五个部分。有著名学者张元卿所写的序言。全书文章大多短小,但却融入了作者对天津文化的多方面深入思考,内容涉及到天津历史文化研究的指导思想、学术理念、研究方法以及实践经
《泉州学与地方学研究》是2014年8月21日举办的走向世界的地方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结集,内容包括论文40篇,就地方学理论研究、泉州学与地方学的建设与发展研究、地方文化研究、地方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等四个方面对地方学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以世界视野为泉州文化准确定位,闽南文化、海丝文化的国际影响提质升级。
明清宫藏闽台关系档案汇编》共30册,是一部反映明清时期闽台关系的大型档案文献。本书所辑档案时间起自明朝天启四年(1624年),至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所涉内容丰富翔实。其中有反映明朝收复澎湖、郑氏集团早期活动、康熙时期统一台湾、清廷对台湾的管辖、台湾建省、日本割台等重大历史事件,还有物产交换、官员任免、班兵调
珍奇的物产,和秀丽的山川一样,都可以看做是上天的恩赐。而这些物产与人类的相遇又是一个不断选择和改造的过程,人的智慧和勤勉,也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考虑到许多物产的不可再生性,我们又必须在进取和珍惜、开发和保护之间保持一个恰当的平衡,以可持续发展为要务。文尔编著的《物华安徽》怀着感恩之心,从“古木参天”“水中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