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郑州大师姑城址2002阳2003年考古发掘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址中二里冈文化早期壕沟与二里头文化晚期城墙的共时关系,提出了郑州大师姑城址既是一座二里头文化晚期城址,又是一座二里冈文化早期城址的新论点。根据后者取代前者的考古实际,结合二里冈早期文化源与流的追溯,论证了郑州大师姑二里同文化早期城址为商汤灭夏前所建韦
本书为山东龙口归城周代遗址中美联合考古调查和试掘的中英文双语考古科学报告,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共分为十章,集中总结归城周代城址2007年到2011年中美联合调查的收获,并就有关方面进行研究。下编包括五章,总结归城乃至龙口地区1896年至2006年之间已有的考古发现,主要是青铜器和玉器的发现。另包括附录三篇,报告归城遗址的
本书是一部对唐代成都净众寺园林遗址出土资料进行公布和研究的田野考古发掘报告。该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通锦路13号,地处唐末以来修筑的成都罗城西北城墙(即今北校场西路一线)外的附郭区域,与城墙之间的*短直线距离仅600余米,东距府河约400米,西距桃花江约440米,南距饮马河约550米,往南距罗城的正门——大西门(即
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历史文明长河没有干涸的国家,而这些灿若星辰的文明记忆,就凝聚和沉淀在中国的人文和自然遗产之上。《永不干涸的大道清源(第二辑)/中国故事: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作者杨永发三十余年来,坚持寻访和研究遍及大江南北的中国原生态人文与自然遗产,以数千年前的“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万里茶路”为主线,以沉淀
《束禾集:考古视角的艺术史》是杨泓从1977年至今30年中所写与艺术史(美术史)有关的论述、讲课讲稿、会议发言稿,以及给一些书所作序文,从中选出30篇所辑的文集,从考古视角去观察和探研有关艺术史(美术史)方面的问题。部分回顾了中国美术考古的发展历程;其余三部分均为专题研究,研究对象是城市建筑和家具、佛教艺术、墓葬美术等
本套一起去旅行丛书共10册,分别为《了不起的房子》《包罗万象的博物馆》《不可思议的洞窟》《很老很老的塔》《精彩纷呈的极地》《妙趣横生的庄园》《那么帅的桥梁》《趣味无穷的艺术区》《有故事的古镇》《有秘密的皇宫》。每本都从儿童的审美和心理出发,每节都有与之对应的精美彩图,内容丰富多彩、文字浅显易懂,通过简单的小故事把知识娓
蓝田吕氏家族墓园是中国考古学鼻祖吕大临的家族墓地,以墓园中轴线为准,纵向排列关系,为长子长孙系列,突出体现了长者尚左的观念。共清理墓葬29座,是迄今为止发掘完整的古代家族墓园,还发现了家庙、神道和兆沟,出土遗物70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金银器等实用器。为了展示其中的文物精品,《大临大雅: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文物精粹》特
蓝田北宋吕氏家族墓园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三里镇五里头村,园内有家庙、神道、石刻、兆沟等完整墓园配置,北部是家族墓地墓园形制呈东北高西南低、东北宽西南窄“倒置酒瓶”状,入口开于西南端,周围环绕兆沟。家庙位于墓园入口之北,属吕氏族人祭祀场所,始建于墓园落成之时,延续使用时间长达近千年。神道是连接家庙与墓葬群的通道,居于墓园中轴
洪武是明朝建立后的一个年号,是明朝各项制度的建立时期,也是景德镇明官窑瓷器烧造的重要时期。《明洪武官窑研究:以御窑厂遗址出土遗物为中心》作者江建新长期从事明官窑的发掘、整理工作,掌握丰富的一手资料,并据对明洪武官窑进行综合研究。《明洪武官窑研究:以御窑厂遗址出土遗物为中心》共分9个章节:明初社会的政治和文化艺术、关于明
《甘肃散见佛教石刻造像调查与研究(天水卷)》系兰州大学杜斗城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基金项目“甘肃散见佛教石刻造像的调查与研究”之天水卷。天水市各博物馆在李宁民馆长的带领下,历时数年,将天水地区散见的佛教石刻予以调查,并结合文献予以研究,采取了大量基础资料。此举既有“三普”意义,又具“一普”雏形,实属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