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的一部散文随笔集,共21篇。作者历任《人民中国》杂志社日文翻译、《光明日报》社驻日本记者、新华通讯社东京分社记者、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纪委员会中文委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等职。本书记叙了作者与中国作家冯乃超、成仿吾、刘白羽以及与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井上靖、野间宏、水上
本书是一部图文并茂的随笔集,收录了作者近四十篇散文作品,并配以作者本人画作一百余幅。这些散文作品涉及内容广泛,蕴含了作者对生活丰富的见解和感悟。整部书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给人以美的视觉盛宴。中国书画博大精深,孙渊远在学国学、书法的过程中,有幸得到了萧平先生对其习作的解读、改稿并题跋,得到了新金陵画派大家顾宪老师悉心的指
《琐碎的生活》是一部散文集,它以记录日常生活为主,收录了《小菜场》《六大碗》《民以食为天》《小懒渐渐长大了》《我身上有老杜的影子》等文章,描写了一众小人物的家长里短,尽显平凡人的平淡人生。生活是由琐碎的小事组成的,虽然微不足道,但总有不少事让我们记忆犹新。在百味的人生中,不管人生如何曲折与平淡,但终究离不了一日三餐与人
《既见君子:诗经十五国风行读》是作家三书的个性化采风手记及读诗随笔,她历时一年,重访了2500年前《诗经》先民生活的遗迹:周朝古都,黄河汉水,渭河平原,终南山……通过行走、观察、访谈,用当代方式“激活”经典中蕴藏的生命力,找寻《诗经》与现代人之间的关联,唤醒人们沉睡的诗性与情感。文字之外,本书还插入百幅高清摄影图和诗经
本卷收入散文、文论。散文的创作年代覆盖路翎创作的全过程,作品类型包括早年的抒情、纪事、议论文和晚年的回忆、纪事文,这些作品不仅是路翎创作的补充,也包含了丰富的生平史料信息(尤其是回忆录),更是一时一地或长久萦怀的思想情感的写照。文论的写作时段集中于1940—1954年间,是其创作力最旺盛时期的思想见解的直接表达,可作为
本书收录了冯骥才自1982年至今40年来的散文精粹60余篇,共分五个篇章。以时间为序,展现了冯骥才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艺术感悟,以及淡然、随性自在的人生哲学。细腻、透彻的散文,带读者体味人间烟火的万般滋味。哲思、真我、回归,带领读者发现人生、世界和艺术的本真。
本书是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吉奥乔·阿甘本一本引人入胜的晚年随想录。阿甘本分享了他晚年的观察和他对当下生活的思考。与作者迄今为止出版的任何一本书都不同,本书的最后部分如同作者为自己的遗嘱做了笔记,但最终意识到自己其实并没有继承人。人的生命转瞬即逝,光景所剩无几,正如本书的标题所示,作为一位敏感、深刻的哲学家,他能看到、
《初心见证》包括《新四军在泰州》、《泰州红色信札》两册。
本书稿为作者的第二部个人游记随笔集。作者带着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所到之处进行着思考与记录,满含乡愁满是心。行文生动,描摹细致,情感细腻而真挚,可以唤起读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作者关注当地人的衣食住行,是以文章风格较日常质朴;亦关注景点背后的人文内涵,于诸多诗文、历史传说的引用中颇有娓娓道来之感
本书收录近30篇近年发表的非虚构文字,从时代、父辈、奇人及漂泊者四个主题记录不同个人的历史,作者有的是知名作家,有的是著名导演,还有的是大学教师,他们根据亲身见闻,虽然篇幅不长,但写法新颖,题材多样,读者在阅读中获得乐趣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