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开清初印学与编时人创作印谱之新风气者,明崇祯七年(一六一四)成谱的《学山堂印谱》首屈一指。谱主张澦所藏之印的成谱过程,大约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明万历以来,张澦即遍求当时印人为其镑刻以诗文为主要内容的“创作式”篆刻作品,先辑成《承清馆印谱》初、续集。第二阶段,张澦徵集增刻者益多,且家中建成“学山园”,遂合前谱
一般坊间以为,《宣和集古印史》是一部北宋宣和年间的印谱,因为已有《宣和画谱》《宣和书谱》《宣和博古图》传世,那么顺理成章也应该有《宣和印谱》,于是指此为失传的宋代《宣和印谱》。此论大谬耳!关于非常早的印谱,四十年前我考证过,为北宋杨克一的《印格》和王俅(子弁)的《啸堂集古录》。据明代屠隆为本谱所撰的序,萧山来行学(颜叔
印谱大家汪启淑,辑时人印谱曰《退斋印类》,在印谱史上实在可算极其另类。久居杭州的藏书大家、安徽人汪启淑号讱庵,自称“印癖先生”。他的“癖”,不但在编印谱上以量多而全独步天下,以集古印谱如《汉铜印丛》《汉铜印原》《訒庵集古印存》等擅名于世,更以时人刻印辑谱如《飞鸿堂印谱》《春晖堂印始》《归去来辞印谱》等享誉印林。但他好奇
清同治年间,广东端州何昆玉辑《吉金斋古铜印谱》,一个关于古铜印收藏和辑谱的曲折故事,至此完美落幕。这样的例子,在古来印谱中也不多见。先是乾隆初程荔江收藏宏富,以所藏秦汉古印辑为《师意斋秦汉印谱》;程氏殁后,藏印归番禹潘毅堂,潘氏为广东豪族、广州十三行商行之冠,他辑此为《看篆楼古铜印谱》;潘毅堂谢世,藏印入其侄潘季彤之室
智永,山阴云门寺(又名永欣寺)僧人,人称“永禅师”,陈、隋间著名书法家,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智永曾将《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临书30年,写了800多本《真草千字文》。但现今所见的,包括墨迹、临本、刻石,较可考的仅有3本。其一为纸本墨迹,卷首已残,仅存正文200行,此卷于唐代时即己传入日本,近人杨守敬等疑其
楷书,字体名,也叫正楷、真书、正书、小楷。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楷书也是一种官名。《新唐书·百官志二》记中书省史馆有楷书二十人,写国史楷书十八人。楷书作为官名也称作楷书手,掌缮写之事,在同一机构中并置,因
《续碑传集》是清代著名的人物碑铭汇编,由缪荃孙编纂,凡八十六卷。钱仪吉《碑传集》开有清一代辑录人物碑传风气之先,所收人物从清初至嘉庆。缪荃孙在继承钱仪吉著作方法和体例的基础上,辑录道光至光绪年间碑传,于宣统二年刻印了《续碑传集》,为后世研究清史和近代史提供了丰富而扎实的史料。本次为首次点校整理出版,并附人名索引以便检索
《中原文化大典》全55册,定价20000.00元,8开本。具体内容为:《总论》1册、《学术思想典》2册、《文学艺术典》6册、《科学技术典》4册、《教育典》2册、《民俗典》6册、《文物典》23册、《著述典》6册、《人物典》4册、《大事记》1册。
《硬笔书法训练教程》从硬笔楷书、行书、隶书的基本笔画开始、到结构和章法,再到硬笔书法的临摹、粉笔字的书写,比较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图文并茂地讲解了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及相关书写技法,是一本集知识性、资料性于一体,实用性与艺术性并重的硬笔书法教材。不仅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学习硬笔书法的教材,亦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职业院校、
内容提要书法是我国传统艺术瑰宝?它由文化交往的工具逐步发展为一门艺术?具有实用与艺术的双重价值?本书共有7篇?内容包括书法概论、毛笔书法、毛笔楷书、硬笔书法、钢笔楷书、钢笔行书以及书法作品实例?本书以实用为前提?由浅入深?图文并茂?使知识性、艺术性、实用性与趣味性融于一体?本书可作为各类职业学校书法教学的公共课教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