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博专业依托社科院历史所、考古所并与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众多国内优秀文博单位密切合作,充分利用平台优势和专业资源,以培养一流的文博专业实践型人才为核心。本书全部为近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博专硕毕业生优秀论文,涉及考古、文物、博物馆和故宫学等多
1996—2017北京大学图书馆新藏金石拓本菁华(续编)
简帛学是20世纪创见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一门学科,百年来,大量简帛学文献的出土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的不足与缺失,勘正了传世文献的谬误,为其他学科的发展研究都有一定的贡献。《中国简帛学刊(第二辑)》对简帛学做了深刻的阐发,为学界同行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视野。
本书为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子课题纺织品文物实物分析(纹样提取)的研究成果。本书收集整理了明清时期以丝绸为主的女红小件绣品纹样,对此进行了实物分类、采集与提取,继而解读其工艺技法、造型结构、色彩组织、艺术风格等基本信息,再从审美角度出发,选择典型纹样约300幅,对图案进行提取、绘制和复原整理
两千多年前,东起古代中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达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既是历史上横贯亚欧大陆的重要经济动脉,又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友好通途,在沿线形成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资源。敦煌,地处丝绸之路咽喉要地,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由于它丰富的敦煌遗书和石窟艺术,被称为丝绸之路上的明珠。古代敦煌是中
■内容简介 本书为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分析与设计素材再造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在采集了大量少数民族纺织品信息后,从中挑选了15个少数民族的145件织物纹样进行整理、分析,按照纹样题材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天地属相/器物纹、文字纹、几何纹、人物纹六大类,包括织锦、刺绣、拼布等技艺。本书对纹样的题材、色彩
该书稿*次较为系统地将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比较全面的研究,采用类型学方法对其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可视为贵州出土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首份类型学综合研究成果。同时,作者通过对周邻地区相同或相似青铜器的横向比较,从文化因素分析的角度对贵州出土的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进行了来源和相互影响方面的考察,以了解不
空间表现是中西艺术史研究的基本主题。本书致力于在汉唐艺术模拟形似史的大背景下,运用风格学方法,以北凉至盛唐敦煌壁画之空间表现问题为契入点,把汉民族特有的空间表现方式与外来佛教题材的融合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将考古艺术品、传世作品和文献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把风格史的演变置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情境中,从观念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宏
《中国古代陶瓷所体现的造物艺术思想》从古代陶瓷日用器、礼器和丧葬器三种类型的陶瓷器着手分析,总结出陶瓷艺术中所体现的器以载道、器以藏礼、文质彬彬、物与神游和得意忘形的造物艺术思想。并在结论部分指出,在我国传统的宫廷艺术、宗教艺术、文人艺术和民间艺术的各个艺术层面上,陶瓷艺术越向上层靠拢,其所具备的人文思想内涵就越丰富,
本书分绪论、上篇、下篇以及结语四大部分。绪论阐述周代玉器研究史及本书的研究方法;上篇对3800余座西周墓葬中的随葬玉器进行复原与统计;下篇对周代各类服饰、礼瑞及丧葬用玉进行详尽分析,并对这些玉器的使用制度作了全面考察;结语则对周代用玉制度所体现出的时代、等级、性别和地域特征作了归纳和总结。 本书是对周代用玉及其使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