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系列地介绍了清代以来不同种类的金银币的名称、规格、年代、文字记载,展示了金银币的重要风格面貌和典雅的艺术特色,总结了这些金银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和经济价值,给读者提供了不同年份、不同风格的金银币鉴赏指南和收藏参考。
文物,看似冰冷无生命的器物,却默默讲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与历史,诉说着珍贵的文化记忆。一百年前,炮火击碎了东方古国的繁华旧梦,文明失去秩序,国宝随之流散。但仍有人倾其所能,捡拾散落的旧迹,重新走近或许未曾远离故园。本书记录的,不仅是一件件国宝,更是一位位守护人,以及他们背后代代传承的中华文明。
刘心源著。据清光绪十七年嘉鱼刘氏龙江楼刊本影印。全书共八卷,附卷首一卷。前有《自叙》《发明四则》《例言六则》。卷首:征引器刻;卷一卷二:鼎文;卷三:尊文;卷四:櫑卣爵文;卷五:彝文;卷六卷七:敦文;卷八:簠簋豆鬲甗盘镈文。
该字编选取了金文发展*具代表性阶段的西周金文作为研究对象,穷尽收集原始资料和研究论著,对西周金文单字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整理。 全书大致把西周金文单字分成已释字、未释字两部分。其中未释字部分又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该字虽有学者提出考释意见,但未得到学界普遍认可的字;另一部分包括构形不明、难以隶定以待研究的字。已释单字按《说文
《中国古玉》是劳费尔第三次远东探险活动学术成果之一,也是劳费尔系列学术研究的计划之一,1912年由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作为人类学系列第10卷出版。《中国古玉》由概述、正文、插图、附录、参考书目、索引等组成,共分十二章与两篇附录,主要介绍中国古代玉器的历史与文化意涵。
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是区别于普通陶器的两类特殊器物,在商周时期南北方均有出土,而以南方地区居于主体。南方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类型丰富、数量庞大,又多见窑炉证据,可视为南方地区的特征性产品。相对而言,商周时期北方地区出土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则数量极为有限,也缺乏烧制基础。因此北方地区出土的这两类器物具备远距离传播的
卷第1至第十三,详列各代泉布,自伏羲氏迄于前明崇祯,一用编年之法。其第十四卷列外域诸品,而以吉语、异钱、厌胜诸品为第十五、十六卷殿焉。体例略仿洪遵《泉志》,然于遵所列正品、伪品、不知年代品、奇品、神品诸名目,淆杂不典者,悉革之。且按状成图,因文考事,诸家之说一言可据者必录之,一事可疑者必正之,于泉货兴废因革之故一览可得
乾隆三十四年春,取内府旧藏宋毕士安所得赐本命内直诸臣详加订正。于标名编卷悉忠于史法而进退之。又参考黄伯思、姜夔、刘次庄、施宿、顾从义、王澍诸家之说,辅以《大观》《太清》诸刻,别其异同,析疑辨似,捨短从长,于篆籀行草诸体各加释文,于行间每卷复加以御笔诊断及释文订异,镌石禁中,而四方承学之士多未得仰窥崖略,侍郎金简乃请以武
《名还录》·六卷、《附录》·一卷明朱珪编。珪善篆籀,工于刻印。又工于摹勒石刻,因裒其生平所镑,编为此集。题曰“名迹”者,取《穆天子传》“为名迹于贪兹石上”义也,若自刻其字而自辑其文为一书,则古无此例,自珪是编始也。首诰一篇,御制祭文五篇,玺书七篇。次碑十四篇,记二十九篇,墓表一篇,墓碣五篇,行状一篇,圹志二十:篇,墓志
蔡元培、鲁迅、胡适,近现代史上不可忽视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故居也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圣地,寻访名人旧地,体味历史变迁,追忆在那里发生过的故事,徜徉于蒿草青苔之间时,历史的厚重将会跃出文字,化作青砖黑瓦,矗立在我们面前。《故居留芳/纵横精华(第1辑)》收录描述了各地名人故居的情况,汇集了反映我国文化发展、薪火相传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