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书策划者从千余种传世经典中慎重精选,同时,为了消除今人阅读古代文言经典的艰涩,力求以时人容易读懂的版画图示和解读心得的方式,让读者充分汲取古人成功的养分,使圣贤的智慧真正进入寻常百姓家。
2014年9月,洛阳老子学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单位,在洛阳老君山召开了第四届老子文化国际论坛。论坛收到国内外学者提交的论文近百篇,对老子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本书编委会依照材料新、观点新、角度新的原则,对所有论文进行了筛选,将其中的精品编成此书。
毛奇龄是清初经学家、文学家。他辨正伪书,廓清迷雾,反映了清初学术界普遍回归经学原典的趋势;他博通群经,注重考据,提倡新的治经方法,为后世学者开启了新的学术领域和治学途径。但他又恃才傲物,争强好胜,宽于己而刻于人,其经学研究颇多粗疏讹误之处,因而不免招致物议。崔丽丽*的《毛奇龄易学研究》拟对毛奇龄的易学,作整体全面性的探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21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纂的一部书,是杂家学说的代表作.该书兼收并蓄,细大不捐,是先秦思想文化之总结。在公元前239年写成,当时正是秦国统一六国前夜。吕不韦,生年不详,卒于秦始皇十二年(公元前235年)。他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的大商人,在经商期间,
在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和儒家对立的*的一个学派,被时人并称为孔墨显学。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时期鲁国人,相传做过宋国大夫,曾到过楚、卫、齐等国。相传早年受孔子的儒家教育,后弃儒学而开创与儒学相对独立的墨家学派,这是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派性政治团体,其宗旨是推行墨子的主张。墨家的政治主张,都是以解救时弊为
荀子是战国末叶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与孔子、孟子一起,被称为是先秦儒学最重要的三个人物。荀子思想综合了战国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诸家的成分,而对儒学做了创造性的发展;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他关于人性、礼法、人的地位、名实关系的学说,这一学说构成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其
《论语》为儒家最经典之著作,也是影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典籍之一。论语作者大致可以确定为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言行的记录,在战国至汉朝前期,逐渐奠定了其作为政治、文化、教育经典性的地位,但其内涵远不能用今日任何学科分类纳入。历来版本较多,记言记行生动简洁,孔门诸儒形象、彼时社会场景跃然纸上,而其中所蕴含的历史、哲学、个
朱平凡先生是成都市树德中学的退休老师。先生退休后仍不忘职志,发奋研读国学典籍,躬身讲学实践,笔耕不辍,广泛征询师生、学者和国学教育研究会同志们的宝贵意见,终于创造性地完成了《论语类纂导读注译全本》。《论语类纂导读注译全本》内容精良有序,思想纯正,见解新颖,体例精当,不失为好读易懂且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国学普及性读物。为传
《道德经》亦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它文约意丰,涵盖哲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 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为学、修身的宝典。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奇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治学修身、处世待人,还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