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泉州市文物保护科技协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本书汇集相关学者提交的会议论文33篇,学者专家们从文物保护的不同角度探讨如何修复博物馆陶瓷文物可识别性、外来文化影响下的华侨建筑装饰特点、如何防止古建筑的白蚁危害、如何利用低温处理技术对文物害虫防治、对闽南服饰如何进行考古研究与保护利用、如何对泉州“海丝”文化史迹进行保护与
陶寺遗址于195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1978年开始正式考古发掘。迄今,陶寺遗址发现60年,发掘40年。40年的科学发掘历程,几代考古人的辛勤工作,一座4000多年前的宏伟都城呈现在世人面前,而这座都城又与光被四表的尧帝密切相关。陶寺遗址发现有城墙、宫城、墓地、仓储区、手工业作坊区、普通居民区等明显的各种功能区,是中国史
志丹苑——上海元代水闸遗址考古报告
好川文化集萃
《小青龙》为浙江桐庐小青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小青龙遗址共清理良渚文化墓葬44座、建筑遗迹3处、灰坑28座、烧火坑1座,其中存在高等级墓葬,出土陶器、石器、玉器、漆木器等各类遗物200余件。本报告全面报告了这些发掘成果。小青龙遗址规格较高,遗存也较为丰富,从墓葬中随葬品的构成来看,玉石器乃至漆木器手工业在当时的经济生活中
益阳市区跨资水南北两岸,北为新城区资阳区,南为老城区赫山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为冈峦起伏的丘陵台地,东、北部则为洞庭湖平原,益阳市地处雪峰山向洞庭湖的过渡地带。黄泥湖墓地坐落在益阳市赫山区西北部,北临资水。资水在这里形成一个河湾,河湾的东南部有由丘陵发育的志溪河流入资水,使这一带形成三面环水的地貌。墓群便分布
为配合国家文物局设立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研究课题工作的深入开展,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淮北市及濉溪县文物主管部门的配合下,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两次对濉溪县石山孜遗址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淮北市博物馆、濉溪县文物事业管理局编著的《
《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套装共2册)》分两大部分。*部分概括介绍了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铜镜的出土情况,综述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点,列举了战国、两汉时期大、中、小型墓葬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筛选的684面铜镜,依据铜镜的镜体、主题纹饰及铭文的不同,划分为17类。每一类型的铜镜,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
《土与火的艺术(瓷器珍品)》共收录上海御承堂博物馆和潍坊市博物馆两馆珍藏的精美瓷器98件(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国瓷器的万千姿态和让世人叹为观止的美。其中,*部分为幻化之美·瓷器艺术,收录了上海御承堂博物馆藏瓷器珍品41件(套)。第二部分为沧桑积淀·清瓷撷珍,收录了潍坊市博物馆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