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收录了宁波市镇海区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的成果精品1000余件,集中展示了镇海人民在悠久的历史中,创造的辉煌文化成就,探索了镇海古代文明的起源,展示了镇海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蕰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特别是那些美轮美奂的精美文物。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先秦水井对华夏历史文明起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本书运用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社会学、遗产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先秦水井为考察对象,从先秦水井起源与分布、形制、功能和作用、水井文化、井灌与农耕文化以及水文化研究等6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探讨中国先秦水井文化,以期拓宽区域农业历史和水井文化的
山东北朝佛教石经分布于泰山、铁山、岗山等二十一座山上,字大如斗,被康有为誉为北朝书法的三大宝库(一曰龙门造像,一曰云峰刻石,一曰摩崖刻经)之一。在书法史上享有极高声誉。三十年来,山东省石刻博物馆对这批资料进行了全面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遗憾的是书法临习单行本则一直未曾印行。应广大书法界人士的强烈要求,我社推出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本书深刻阐明蓝色实力激烈较量的背后实质是海洋文化竞争,而海洋文化遗产是海洋文明的精髓,是蓝色竞争力的根基。基于此规律,本书深刻分析海洋文化遗产的战略地位,以环北部湾为例,以诸多艺术遗产为典型,着力探索在蓝色时代到来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掘海洋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及火种价值,如何对海洋文化遗产审视、抢救、
《睡虎地秦墓竹简》(以下简称厉“睡简”)指的是1975年12月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及木牍。内容涉及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睡虎地秦简文字集释》共分马上下二编。上编为集释部分,共10章,以《睡简》文字为研究对象,以整理小组的注、译厉依托,尽可能穷尽性地搜集各家成果,
玛瑙山营盘是在清代咸同起义背景下,由政府倡导、当地乡绅钱青云(1808~1864)于咸丰七年(1857)主持营建的一处自卫性山地营垒,是数量庞大的清代山城的代表性遗存,也是窥视19世纪中后叶王朝体系全面崩溃时期中国乡村治理的一面镜子。
对中古时期以敦煌为代表的中国设计体制的具体结构和发展变化过程进行研究,不仅填补了中国古代设计史上的空白,还对当代设计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意义。
作者倾十余年心血,踏遍南北各地百余家博物馆,查阅三百余万字资料,前后修改三次,最终将《博物馆里的中国设计与风格》呈现给读者。本书通过对每个朝代典型文物的创作背景、色彩、造型、纹饰、质地、铭文、落款及其变化等方面的研究,带你纵览八千余年的华夏文明,领略历代文物所承载的设计风格与审美价值观,从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发展
青铜簠是先秦时期主要的青铜礼器之一,在青铜礼器组合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在西周早期开始出现,进入春秋之际而大盛,战国之际开始衰落,到了秦汉时期完全绝迹。作为青铜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簠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至今尚未有专门的论著。本文以青铜簠为研究对象,不仅拓宽了青铜文化研究的领域,而且对于探讨两周时期的历史、礼
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7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的古代人类、古代文化与环境。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编辑的学术集刊。本辑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研究论文等27篇,内容涉及中国边疆及毗邻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