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遴选天坛文物精品,共分五个部分:天坛,人神交接之所;天坛文物存续记;俎豆馨香,祭器载诚;玉振金声,乐器弘德;坛庙祭享,陈设告丰。通过祭器、乐器及陈设三个部分的藏品系统地呈现并展示明清天坛等坛庙祭祀及陈设礼乐文物的精华,使一直默默无闻、体现着至简至纯天道观的祭器,华丽丽的再现在世人面前,使读者窥见古代祭祀礼乐文化之一
《房山碑刻通志》收录碑刻88件,其中辽代1件、金代4件、元代7件、明代20件、清代44件、民国12件。分布于大石窝镇石窝村、辛庄村、广润庄、北尚乐、南尚乐5村,其中收录碑记84篇、碑阴题15则、墓题12则、幢题2则。《房山碑刻通志》的独特之处是以志的框架著述,有别于单纯的碑刻集录,着眼于地方文化,志中以镇立卷,镇下列村
《我思古人——古代铭刻与历史考古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之一种。书稿是作者推出的第三部专题论集,正是作者学术之长,选录了作者1982~2016年间所发表的35篇论文,内容主要包括金文(如《读金文札记三篇》)、玺印(如《谈几方秦代的田字格印及有关问题》)、砖瓦文字(如《山西壶关南村宋代砖雕墓砖雕题材试析》)、简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全书共30卷,计2015年全部完成,包括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内容是将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数百年前的或一千多年的手写敦煌社会历史文献(即佛教典籍以外文献全部按该馆藏编号依次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的文字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
书稿为新郑天利食品厂两周墓地发掘报告,该墓地的重要性在于墓葬总量多、随葬品丰富、历时较长,从西周晚期一直延续到战国晚期,西周晚期、春秋时期以及战国时期显示出极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折射出这一地区的历史变迁,其用鼎制度、多重棺椁制度和饭含制度让我们对两周的礼制实施情况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其作为一手材料,对于研究两周时期该
1951年在西安为期两个月的发掘工作后,苏秉琦先生将关中地区史前文化分出了仰韶、龙山、周三个文化,这被梁思永先生赞为陕西的三叠层。这是继梁思永先生1931年提出的河南安阳后岗遗址的三叠层地层关系后,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另一个三叠层。在《另一个三叠层》中,苏秉琦先生依次介绍了仰韶、龙山、周三个文化的资料,并对三个文化进行了细
石窟寺研究(第8辑)
碑刻是成都武侯祠原状陈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跨度大,自唐而始,直至近现代,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本书对成都武侯祠现存的四十九通碑刻进行整理研究,每一通碑刻均按照现状、作者简介、碑文、注释和相关背景的顺序进行撰写,清晰明快,令人耳目一新。
本书主要记录了对大葆台汉墓黄肠题凑及棺椁文物进行的保护与研究工作。主要内容包括对大葆台西汉墓出土黄肠题凑和漆棺漆椁文物的病害调研、分析检测、保护修复等具体工作的研究与实施。
本书为2010年钟山铜盆发掘的47座汉墓的发掘报告。墓葬时代系列完整,从西汉前期一直延续至东汉后期,作为广西汉代非郡县治地墓葬*集中的一次发现,其对研究汉代普通平民的社会经济生活及丧葬习俗均提供了宝贵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