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由北京大学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主编,侧重介绍国际汉学界在中国传统人文学科领域的研究动态,收录中外学者的新研究成果,涵盖中国文学、历史、艺术、中西交流等多个领域。分为汉学论坛、文献天地、汉学人物、论著评介、研究综览、基地纪事等几部分。
《中国通史》分上编下编,上编为十八章,以中国文化史为题,体论述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的发展,文化现象,内容包括婚姻、族制、政体、阶级、财产、官制、选举、赋税、兵制、刑法、实业、货币、衣食、住行、教育、语文、学术、宗教等十八类,囊括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学术文化等各个方面;下编以中国政治史为题,下编为三十五章,则按照历
思想核心概念,推进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是维护文化主权、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做好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作,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中华思想文化术语传播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工程”的设立旨在梳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民族思维方式、体现中国核心价值的思想文化术语,用易于口头表达、交流的简练语言客观
运用石刻墓志探讨中古史是新世纪以来中外学界的新动向,并成为学界前沿研究的强力推手。本书利用新出土的和唐代东亚历史关联的石刻墓志,探讨唐代东亚三国,即唐、新罗、日本交流涉及问题,也牵涉入唐高丽、百济移民在唐生活的诸多课题。内容有中、韩、日学界关注的唐人墓志中"日本"两字的解释,日本遣唐使随从井真成墓志、入唐百济人祢氏家族
中国文化遗产知识读本
《中国历史评论》是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为迎接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在中国史学会推动和支持下,联合山东省历史学会,于2014年初创办的历史类学术连续出版物,由著名历史学家、山东大学王育济教授任主编,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史学会会长、山东大学一级教授张海鹏为编委会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李守信等为编委,每年6期,面向海
本书以专题形式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三个层面人手,涵括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整体特征,中国历史时期的疆域变迁,汉字的特点,受演变历程,传统饮食文化及其中所蕴含的礼俗特色.传统服饰文化的演进及特质,紫禁城的建筑和封建礼制,科举制度对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影响.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讲述采代汴粱城的社会生
全书用100个专题叙述了从中国境内的人类起源到晚清的中国历史,脱离了一般历史书编年体或章节体的窠臼;许多新近的出土文物和研究成果都囊括其中;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展示了历史多面性的魅力。 历史是民族的记忆,不能忘却,它的真正价值在于当下和未来。两次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讲解中国历史
《二十五史》是中国史学的宝贵典籍,是由历代著名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合集。各史以“为人立传”为主,记载了人物的生平事迹和有关历史事件的发展演变。《二十五史故事(全新彩图版套装全2册)/中华文史大观》收录原书中脍炙人口、千古传诵的佳篇,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故事体编撰而成。
琴棋书画诞生于百家争鸣的先秦时代,它们做为中华文明的四大瑰宝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逐渐被发扬光大。它们是文人骚客的*爱。文人士大夫们以它来修身养性,古之先贤大圣通过它们参哲悟理。有关琴棋书画的趣闻轶事也因此层出不穷,千古流传。《琴棋书画的故事》配有大量珍贵历史图片资料,符合青少年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