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2014年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年会论文集》是2014年10月在郑州召开的“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集。《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王都:2014年中国古都学会(郑州)年会论文集》选录论文34篇,主要探讨嵩山文明与中国早期文明、古都文化之间的关系,内容涉及五个方面:
清修陕西地方志是陕西乃至全国旧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官修传统方志体系完备,种类齐全,私纂特殊方志异彩纷呈,内容广泛,是研究陕西区域经济文化的重要参考资料。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清修陕西地方志也不乏学者名儒的广泛参与,毕沅抚陕期间,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在整理校刻《三辅黄图》、《长安志》,编纂《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等
本书共分为唐代;北宋;南宋;元代;明代;南明;清代;民国几部分,其内容包括:配流岭表的韦承庆;深为义士所讥的宋之问;“山中四友”之一的杨衡;李翱踏足端州;崔献直与《游石室新记》等。
本书共分为亭台楼阁;牌坊碑刻;祠堂寺庙;书院教育;端砚史话;史海钩沉;疍家风情;渡头民俗;白沙孔氏几部分,其内容包括:气势不凡的阅江楼;荷香阵阵的宝月台;纵览山川的披云楼等。
本书共分为专论;文献与书评两部分,其内容包括:浙江民间的夏季凉茶:六月霜;浙中王门学者黄承文考论;阳明夫子赣浙地区以外亲传弟子考;明代中后期浙东文献编撰研究;陈祚明诗“法”论发微等。
《西域历史与文献论丛(第2辑)》收录了新疆师范大学西域文史研究中心成员以汉语发表的有关西域历史、民族、文物、宗教、地理与文献研究的*新成果,涉及丝绸之路、地域文化、中外关系等方面,共计26篇文章,体现了西域文化的丰富多元性,可推进学界在相关领域的学术视野。
本书结合气候、地理、环境变化、历史、考古等多个学科知识来分析了丝绸之路沿线游牧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动力,特别作为游牧及游牧经济发展的首要工具马的驯养、马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结合众多资料确定了游牧经济的起源地,以及游牧经济发展各个阶段的情况。丝绸之路沿线的人群在红铜时代和青铜时代的迁徙、商品的运输和贸易情况,中亚东西部及欧亚
《社会转型、抗击外侮与近代化建设——晚清台湾历史映像(1840——1895)》以社会转型、抗击外侮及近代化建设等三方面的内容为主要线索,对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至日本占领之前的晚清台湾历史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全书内容丰富、论据翔实、论点明确、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结构合
《正说台湾古史》利用诸多前人未曾使用的新史料、新方法,提出一些台湾古代史地的新观点:上古中国大陆人已经了解台湾周围的黑潮,可能已经到达台湾,闽浙沿海也有南岛民族,孙吴所征的夷洲和隋朝所征的流求就台湾岛,吴军到达北台湾,接触到赛夏族,隋军到达南台湾,接触到排湾族,南朝和唐朝不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空白期,南宋侵扰澎湖和福建的
本书共分两大板块。首篇为第一板块,总述江苏历史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历史贡献。在中华历史文化大格局中阐明江苏历史文化“承吴楚而揽中原为汉文化源头,以东晋南朝之隽秀毓盛唐神韵,拥东南形胜养就大明文化雄峙国中,直面世界革新图强而领近代风骚”。第二板块共13篇,分述各市历史文化,纵横并陈,各展异彩,力求让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