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国古代传统文房用物水盂的图书。作为“文房第五宝”的水盂,历来为文人所重视,具备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书中按时间先后分别介绍了新石器、春秋战国以及两汉、唐、宋、元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水盂,以及水注和水滴的基本情况,内容涉及水盂的历史、形制、材质、特点等诸多方面。除具体的内容介绍外,书中还配备了大量精
石窟寺及石刻是泉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直观、全面地记录和展示了泉州各个历史时期的灿烂文明,展现了泉州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本书从石窟寺及石刻这一文物类别入手,以记录档案的形式编制,图文并茂,书中汇编了泉州市现有属石窟寺及石刻类别的不可移动文物24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县、区)
本书是对东晋南朝服饰的综合研究。全文立足于考古调查及发掘材料、传世材料、古籍文献,将东南朝服饰按穿用功能分为祭服、朝服、日常服饰三大类。在此大类下再按性别和着装部分细化研究,并以人为中心,强调首服、身衣、足服的组合。这样的分类法,涉及较全面且突出功能差异。本文对古代服饰的命名,均取自同时代古籍文献所记载的主流称谓,尽可
北方考古
内容简介:《合川钓鱼城摩崖题刻及碑刻文献整理研究》是对重庆合川钓鱼城摩崖题刻及碑刻的文献整理,搜集了宋代至当代钓鱼城中留存的题刻及碑刻,对其镌刻年代、所处位置、存佚情况、文字内容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和考证,并附有拍摄的144幅图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钓鱼城摩崖题刻及碑刻的面貌。《合川钓鱼城摩崖题刻及碑刻文献整理研究》共五个章
本书为讲述中国玉器文化的通俗历史读物。全书分为七章、六十四讲,依托于传世文献和考古资料,介绍自新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各类玉器,讲述玉器在中华文明萌芽、发展、融合、壮大的历史过程中的价值与地位,探索玉器独特的文明基因,发掘玉器的文明特性。玉是中国文化中最有特色的一个符号,以玉器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贯穿了中华文明史,成为中国文化
名物学是涉及社会生活史、工艺美术史、文物学、考古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学科,二十多年来,扬之水通过其扎实严谨的研究和勤奋著述,将名物学发扬光大,给这门古老的学问注入了新的内涵,正如作者所说:在考古学逐步走向成熟的情况下,今天完全有条件使名物学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解决文学、历史、考古等领域中遇到的问题。本书涉及古代家具、宋
本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为奚族碑刻汇编;下编为专题研究。上编,全面收集奚族碑刻,共计收录碑刻83块,时间跨度为公元517年至1208年。对其中史料价值较高者或能够前后比对说明一些问题的碑刻,进行碑刻资料之间、碑刻资料与文献史料之间的互注,形成奚族碑刻汇编。下编,深入发掘奚族碑刻中所蕴涵的历史信息,形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对史语所在考古
《国宝里的汉字:寻龙记》是一本7儿童适读的博物馆及汉字文化通识读物。龙是中国人的重要图腾,古人在众多的器物和建筑中都融入了龙的元素。本书介绍了52件精美的、带有龙形图案的国宝文物和古建筑,同时讲述了与之相关的、52个汉字的造字逻辑、文字演变与字义阐释。配合古文字对文物的解读,不仅可以让读者领略文物的背后有文字,了解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