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献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充分挖掘海外黄河文献,从历史维度、文明互鉴视角探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有助于向世界展现黄河文化与中国精神。本项目以海外黄河文献的搜集整理为核心,探讨海外留存的黄河文献,整体总结其文献价值与文化价值,以期揭示黄河文化的主要内涵与精神特质。本丛书收录海外黄河文献1
在“太行八陉”中,河北易县有一条叫蒲阴陉,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解释说:“山绝,陉”。本书内容围绕“太行八陉”之蒲阴陉的若干问题展开,全书内容分为2部分:正篇与附论。一、正篇部分围绕蒲阴的名称源流以及中古时期蒲阴陉的若干问题展开,涉及蒲阴陉的走向以及沿线重要的关口以及沿线的主要遗迹,其中若干问题采取专题形式进行讨论,例
《[光绪]汉阳县识》十卷,清濮文昶修,清张行简纂。该志内容分略、录两部分,略三卷:卷一地理略、卷二营建略、卷三人物略;录七卷:卷四典录、卷五祀录、卷六名录、卷七图录、卷八文录、卷九簿录、卷十杂录。《[同治]汉阳县志校》二卷,清许盛春等纂。该志旨在对《[光绪]汉阳县识》订伪补缺,误则正之,缺则补之。《[民国]续修汉阳县志
夏口,即汉口,为武汉三镇之一。1861年,汉口开埠通商;1899年,将汉阳、夏口分治,设夏口厅。民国初年,易厅为县。《[民国]夏口县志》二十二卷,是近代汉口建县后的第一部志书,也是新中国成立前汉口唯一一部内容全面志书。该志全面地反映了清末民初汉口地区的历史与文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该志在全面吸收前人修志经验的基础上,
本书稿是桐城北乡千年古镇孔城简史。作者经过十数年的文物实地调查与文献考徵,对桐城北乡千年古镇孔城进行的系统研究,有助于孔城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本书稿以广采史志典籍、相关考古研究成果及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孔城的历史沿革、集镇类型、建筑遗存、民俗风情、历史名人、多元文化、风光形胜、文化特征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
本书是《果洛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文化系列丛书》之一,主要收集了果洛建政以来工作过的老领导、老同志工作经历的相关文章,旨在反映果洛建政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辉煌成就,引导教育干部群众知晓果洛历史,忆苦思甜,继续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遗志,发扬无私奉献和苦干实干精神,勇于担当作为,追寻红色足迹,感悟革命精神,凝聚奋进
本书是一部《新青海》月刊社会调查集。20世纪30年代,青海地区开始有了现代报刊,《新青海》月刊影响最大,内容涉及青海地方社会历史、经济、教育、风俗习惯、文艺作品等。本书以其刊发的调研文章分类整理,分为人口与面积、县治情况、经济调查、文化教育、社会风俗、医疗卫生等六部分,是研究近代青海社会史的重要资料。《新青海》月刊中的
历史上,自经济重心和文化重心南移以后,江南一直是中国最富庶、发达的地区,因而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江南:中国文雅的源流》是日本京都大学教授中砂明德的一部通俗著作。全书分中国史中的南北问题、兴趣的市场、学术市场、通鉴家族的繁衍、北虏南倭、动乱时代与南人、一技之长、中国史之中的“南”等8章,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探讨了传统时期江
书稿以文献比对和实地调查的方式,梳理并辨证了安义县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教育、军事诸方面。作者爬梳了关于安义县的相关史料,用翔实的佐证资料和新发现的信息,纠正和填补了历代地方文献中的部分误记、漏记和不足,如考证了明正德年间析建昌五乡置安义县时间、明正德年间陈霖主修《南康府志》时间、
《谷雨》第一卷汇聚了各行各业文化传播爱好者的优秀作品。其中,绝大多数是省内外著名或知名作家。他们合力为繁昌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作者们以热情多姿的笔触,以立体化多方位的表现形式,歌颂家乡风土人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