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军碑》全称《皇帝巡幸左神策军纪圣德碑》。崔铉撰文,柳公权书,徐方平篆额。唐武宗会昌三年(公元843)立于皇宫禁地。楷书,行字数不确,碑石大小不明。碑文记录了回鹘汗国灭亡及安辑没斯来降等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碑传世仅宋代贾似道旧藏孤本,贾氏装为上下两册,至清初时则仅存上册。至道光二十四年许翰至陈介祺处借观时,已
《九成宫醴泉铭》也称《九成宫碑》,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唐贞观六年(632)四月立于陕西麟游九成宫内。全碑楷书共24行,行49字,碑高24.7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厚27厘米。额刻阳文篆书『九成宫醴泉铭』六字。碑身、碑首连成一体,碑首有六龙盘绕。宋代碑帖拓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智永《真草千字文》是他晚年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这类文章古代即有,而以南朝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流传广,名人书写而传世者很多。从书史发展来看,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的规范作用超过了传为东汉蔡邕书《熹平石经》的影响。
清末官场中,嗜藏印、鉴印、编印谱的官员甚多,尚书如潘祖荫,巡抚如昊大激,知府如昊云,信手拈来,都是极精通收藏者。徐士恺为浙江候补道,相传还任过浙江按察使,公余之暇,玩印也是不亦乐乎。但他为人所重的,是一部《广印人传》,作为印学史典籍文献,可称“人以书传”,使得当世大家都开始关注和提及徐士恺其人了。徐士恺字子静,安徽石埭
约在清光绪三十年(一九〇四),即西泠印社成立之年,印社同仁辑社藏吴让之印成谱,名为《吴让之印存》,共十册,每页一印,兼拓边款。全书收印近两百方,其中部分为吴让之自用印,亦有不少吴让之为盖平姚正锈、甘泉岑熔所篆之印。在此之前的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仁和魏稼孙即辑有《吴让之印存》两册本,卷首有赵之谦手书序言,即印学史上赫
“西泠八家”中,陈鸿寿(曼生)是非常具有文人墨客气息的一位。他书法擅隶书而取扁平化、装饰化,号为简古,一反汉唐审美旨趣;作花鸟画逸兴湍飞,纵横无不如意;又擅治紫砂壶,烧制匠作一经他手,文逸之气顿生,可谓极大地改变了壶艺的地位。而治印则是其当行本色,在把“浙派”丁、黄、蒋、奚的“金石气”以一种清晰而稳定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
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所藏两种何氏日记手稿,起讫时间分别为:道光二十六年(丙午)元旦至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五月廿九日;咸丰八年(戊午)三月廿三日至咸丰九年(己未)五月十三日,为行文方便,下文分别简称《丙丁日记》《戊己日记》。这两种日记,为我们研究何氏不同的文化境遇及其交游、日常生活提供了重要样本。 存世的前人日记,当以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九江修水县)人。受怀素、杨凝式、《瘗鹤铭》影响,形成奇险的书风。传世行书有《苏轼黄州寒食诗卷跋》《王长者墓志稿》等。本字典将黄庭坚书法作品结集,以字头为单位编排,注明所选字迹出处,并附有拼音索引、笔画索引,方便检索。入选书迹均采自各大博物馆馆藏
中国传世碑帖,自成翰墨世界,气象万千。其经典者,引无数后学一窥秘奥。从来学书术众,各擅胜场。访碑临书,古已有之;摹拓习帖,世所从也。或有自历代前贤之书学论述寻道求法,另出机杼。然书论所涉,其有繁芜,要言导学,更需实践。而临池研墨,范本不可或缺;沐手提笔,尚需一碑一帖。 唯原碑原帖多蕴精华,名家临书佳作纷呈,择选时难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