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辑刊《长安学术》,从2010年第一辑发刊,到今天已经整六年了。本辑是业经全新改版的《长安学术》。改版后的《长安学术》仍坚持“发挥古都地域优势,突出长安文化特色,传播学术研究信息,促进学科建设发展”的办刊宗旨,仍坚持凸显“体现地域性,突出学术性,强调创新性,注重前沿性”的办刊特色。以长安文化为
翻开这本书,我们将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这里都是我们身边的环境和事物,都是我们司空见惯了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交通状况、公共建筑、游乐项目、家庭生活,每一件事都是那么平常,但对孩子而言都是新奇的。我们替孩子问出一个个问题,帮助孩子去回答,帮助孩子掌握生活中的各种常识和基本的科学知识,做一个自立的人。
三津之地,旧称直沽。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其域在汉属渤海、渔阳二郡,隋属河问、渤海二郡,唐为瀛、沧二州地,宋金为清、沧二州地,元因之。明建文初,燕王朱棣放「靖难之役'经三汊河口袭取沧州。越三载登基,遂敕名其地为天津,喻「天子津渡」之意也。永乐二年,置天津三卫,属河问府。清初设关,置总兵镇守。雍正三年,改天津卫为州
本书是《重光的召稼楼文化》的续篇,主要有3部分内容:1、纪人。旌扬了秦怡、黄炎培、叶宗行等召稼楼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2、文化展。介绍了城隍文化、农船文化、古代廉政文化等专门展所。3、建筑。如召稼楼主要的亭台楼阁庙宇桥梁碑刻等等。以上,对整理、保存召稼楼历史,发扬召稼楼文化,激励今人,不无价值。同时,也是一本较好的召稼楼
黄土文明是在“多元一体”格局基础上形成的延续性文明。将学术视野聚焦于黄土文明孕育下的山西省介休市有多重意义,不仅是实践人类学从社区研究走向区域研究的转向,而且在探索“复杂文明社会”的研究范式,同时将介休作为“实验地”的研究所形成的经验有可能对国际人类学界做出重要贡献。《延续的文明(山西介休的历史透视)》从黄土文明的形成
《民族文化与多元传承--黄土文明的人类学考察/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丛书》以人类学的“黄土文明”研究为背景,围绕地方社会的文化发展战略展开,目的在于以本土的文化传统为资源,既从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当地发展提出独特的文化方案。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关注黄土文明古今变异历史进程中多民族交融互动的文化事象。
《宜昌城市社会变迁史》描绘了新石器时代以降,宜昌古城先民筚路蓝缕、繁衍生息的演变进程:近代以来宜昌城市遭受外力冲击,经受军阀混战、外敌入侵的凤凰涅槃史;最终走向新道路,渐次实现中等城市到大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的多彩画卷。全书纵贯万余年,横跨城市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生活等多领域。初步梳理了宜昌的城市周期史:先民生息地望—军
本书选取唐开元末的“江南西道”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通过对唐、五代至宋六百多年间历史演进的考察,探讨该区域发展与行政区划之间的关系。注重把握住城市与交通这两个具有特色的研究因子,展开对该区域发展的纵向探讨,分析该区域在新增县邑、旧有城市扩展及交通格局变化等方面的特点,最后还对几个子区域进行了个案研究。力图通过这种横向
本书向读者揭示的是,澳门不仅仅是一座赌城,还是一座拥有400余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1619世纪澳门城市文明的发展不仅是人们常说的西洋文明进入中国内地的桥梁和孔道,澳门还是西洋文明传入中国的策源地,更重要的是,澳门本身就是西洋文明传入中国最早的承载地和积淀地。西洋文明传入澳门后,就深深地扎根在澳门这一块小小的土地上。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