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重点介绍在我国具有历史价值的一些重点文物,如唐三彩、四羊方尊等。书中对每一件文物的历史、制作特点、艺术魅力以及相关的一些有趣故事进行一一阐述。本书旨在提高读者对我国古代生产技术的了解和热爱。
中国考古学因古史重建而生,但随着学科的发展,在强调学科独立性的同时,却与历史学渐行渐远。脱离古史重建的“初心”,也令学术界对考古学的旨趣与方法缺少“了解之同情”。夏文化探索是中国考古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考古学能否重建古史的试金石。面对学界的纷争与迷茫,本书强调在历史语境下开展考古学研究,以清晰的概念界定、可靠的统计
大家学术”第一辑将目光投向蜀学,选择了七位四川地区卓有建树的学人:徐中舒、冯汉骥、刘咸炘、项楚、汤炳正、卿希泰、杨明照。他们大多著作等身,非短时间所能通览。本次的选本择出他们某一研究方向的数篇论文,加以师友介绍其成就的前言,相信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他们的学术概要。本书收录项楚教授有关敦煌学的论文十篇,从中可以领略其运用佛教
“大家学术”第一辑将目光投向蜀学,选择了近代七位四川地区卓有建树的学人:徐中舒、冯汉骥、刘咸炘、项楚、汤炳正、卿希泰、杨明照。他们大多著作等身,成果非短时间所能通览。本次的选本择出他们某一研究方向的数篇论文,加以师友介绍其成就的前言,相信能够帮助大家了解他们的学术概要。《求证历史的印迹:冯汉骥考古学论集》收录冯汉骥教授
书稿分为四章:第一章“丝绸之路与龟兹石窟壁画”对龟兹壁画的内容、历史、地位等做了简要介绍;第二章“龟兹壁画摹写档案”则是精选了部分摹写者的摹写日记,通过日记让读者了解摹写的过程与思路;第三章“龟兹摹写作品欣赏”是对优秀摹写作品的展示;第四章“摹写课程相关链接”则介绍了摹写课程在当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中的一些情况。
唐开成石经又称“唐石经”,原碑藏于今西安碑林博物馆。开成石经始刻于唐文宗太和七年(833),完成于开成二年(837)。石经包括十二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论语》《孝经》《尔雅》以及后附的《九经字样》。本书以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民国精拓本为底本
本书所收陶文资料,上自夏商刻画符号,下至金元,按陶文所属年代和类型编排。这些陶文资料全部为实物拓本,加以文字说明和释文。文字说明内容包括陶文名称、时代、状况、出土或发现时间以及收藏地点。其中,收藏者明确的,述收藏者。
《金石苑(套装上中下册)》为清代金石学家刘喜海在四川做官时收集的巴蜀地区汉代至宋代金石碑刻文献,其中多为前人所未见、今已不存之金石碑刻文献。书中金石碑刻文献多绘出缩小之图形,刻文按原书款式、书体摹写,许多今已不存之金石文献多赖《金石苑(套装上中下册)》得以保存,可补史志文献之缺佚,史料、文献价值极大。《金石苑(套装上中
安阳孝民屯4 殷商遗存·墓葬(套装上中下册)/中国田野考古报告集
西安曾经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早对外开放的城市,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享有天然历史博物馆之誉。文物古迹种类之多,数量之大,价值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许多是国内仅有、世界罕见的稀世珍宝。十三个王朝的辉煌足迹和鼎盛文明,也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物珍宝,如:捧盆景侍女图、伎乐纹八棱金杯、鎏金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