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本书首先论述了闽文化的源流和特点,然后分章从哲学、史学、文学、艺术、工艺、宗教、民俗、教育、建筑、经济、科技等方面全面论述闽文化的历史和现状,较为深刻地揭示了闽文化的内涵及它在整个中华文化的地位。既有纵向的论述,也有横向的分析,其中所引资源丰富、珍贵,是一部上乘的文化教育专著。
仁化作为粤北古县,地处南北交通之要冲。四千多年前的舜帝南巡,两千多年前的吴越南来,隋唐时代的佛禅文化南移,北宋及以后的北方居民南迁……都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众多的历史遗迹。这个有着1090个自然村落的小县,明代以前南来的古村就有58个之多,明末清初直到民国时期南迁的村庄就很多了。由闽、皖、赣、湘及黔东南迁来的移民所建的村
在明清笔记中有大量的有关西域(在此主要指今新疆、中亚一带)的记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土民俗等等方面。其现实性、具体性、丰富性远超过正史、诗文等,具有一定的史料、认识和文学价值,是了解古代西域的又一重要窗口。但笔记“杂”而“散”的特征往往让众多研究者望而却步。《明清笔记中的西域资料汇编》主要从历史琐闻类的明清
dgav llan pho brang pavi chab vbangs dbus gtsang dwags kong rong khag bcas kyi lcags stag zhib gzhung dam vbyar ma dge
bod kyi lo rgyus rig gnas shes byavi skor gyi dri ba dris lan,
本书作者以饱蘸激情之笔,从新闻视角、用纪实手法、质朴语言,细腻文风,缜密思维,还原当年现实,再现昔日情景,激活沉淀记忆,依然一派新闻记者笔锋!其现实与历史价值都不言而喻。
本书是一部研究肇州历史的专著,上限始于肇州的远古时期,下限至肇州的我“文革”时期,辑录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本书探究了以往肇州历史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对近代肇州的历史做了分期;对1901—1907年开放蒙荒始末做了概括分析;对1922—1931年的肇州县农会做了阐述。
本书在广泛收集整理大量文史资料的基础上,从县政协举办的《百年灵璧》图片展的3万余幅图片中精选400余幅图片,编辑成册。全书分为新中国成立前、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改革开放二十年、走进新世纪、领导关怀和灵璧印记等六部分,真实再现灵璧百年以来从灾难深重走向灿烂辉煌的艰辛历程,生动记述灵璧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
本书共分上都文化、上都情怀、上都记忆、关于作者四部分,介绍了繁衍生息在正蓝旗这块热土上的各族人民创造出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作者浓重的“上都情怀”,深入挖掘整理了家乡正蓝旗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书中还收录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及采访过的一些人和事。
《沙头里志》系曹炜于顺治17年(1660)首创。是书共十卷,摭拾采谘,精详悉备。系统记载了太仓封域、风土、物产、营建、水利、选举、职官、人物、艺文、祥异等方面的社会史实。至乾隆间,因时势变迁,陆松龄广采众说,加以增订。立目略异于曹志。地所记域兼及穿山、戚浦,并于曹志记事后有疑问者,均加按语,予以考证,颇见谨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