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书又称法帖,是对古代名家墨迹,以及可以作为书法楷模的范本的敬称。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成形之书,始于三代,盛于汉魏,而后演变万代。编者敬怀于历代书法巨擎的尊崇,从中选取流传有绪的墨迹名帖,以飨读者。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祜四年(一○三七),卒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法书又称法帖,是对古代名家墨迹,以及可以作为书法楷模的范本的敬称。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成形之书,始于三代,盛于汉魏,而后演变万代。编者敬怀于历代书法巨擎的尊崇,从中选取流传有绪的墨迹名帖,以飨读者。米芾生于宋仁宗皇祜三年(一○五一),卒于宋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初名“黻”,四十一岁后改为“芾”,字元章,号
法书又称法帖,是对古代名家墨迹,以及可以作为书法楷模的范本的敬称。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成形之书,始于三代,盛于汉魏,而后演变万代。编者敬怀于历代书法巨擎的尊崇,从中选取流传有绪的墨迹名帖,以飨读者。怀素生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七三七),卒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七九九)。字藏真,长沙人。幼小出家,久在佛门,皈依南
法书又称法帖,是对古代名家墨迹,以及可以作为书法楷模的范本的敬称。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成形之书,始于三代,盛于汉魏,而后演变万代。编者敬怀于历代书法巨擎的尊崇,从中选取流传有绪的墨迹名帖,以飨读者。欧阳询(五五七-一),字信本,潭州临湘(今长沙望成县书堂山)人。隋朝时为太常博士,入唐累擢给事中,历任太子率令、
法书又称法帖,是对古代名家墨迹,以及可以作为书法楷模的范本的敬称。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碑帖,成形之书,始于三代,盛于汉魏,而后演变万代。编者敬怀于历代书法巨擎的尊崇,从中选取流传有绪的墨迹名帖,以飨读者。孙过庭(六-六九一),名虔礼,字过庭,后以字行。吴郡富阳(今浙江富阳)人。曾官右卫胄参军、率府录事参军。他博雅能
本书以作者撰写和选用的经典楹联为内容,用金文的艺术形式书写。作者精研金文数十载,对金文有着极深的研究。作者遍寻天下金文,临写出土的金文拓片数百种,书写上万通。作者在学习历代先贤的金文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苍雄、浑厚、状似铸铁的独特线条艺术风格。此书在编排上以每页一付对联的形式,除了让读者欣赏、学习到作者精妙的金文
陈三立的巨大声名为诗名、文名所掩,以往研究多侧重其诗文成就,而忽略了其书法墨迹的价值。此次刘经富先生将积二十余年搜集到的陈三立书法墨迹予以整理研究出版。《陈三立墨迹选》为“义宁陈氏文献史料丛书”之一种,书稿遴选陈三立墨迹380余幅,释读之外兼有按语与笺注,具有多重学术价值,利于推动陈三立研究。
乐器学不仅研究乐器的物理属性,还研究乐器的应用及文化属性,即研究乐器与人、音乐的关系。《扬琴中国化研究》运用乐器学的研究方法,从扬琴的形制、音位、演奏工具等相关要素,探索扬琴这一外来乐器如何融人民间音乐,逐渐被接受、吸收、认同,形成中国化发展模式的历程,乐器学为该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扬琴历史的发展轨迹,考察
《行书技法详解:赵孟頫<吴兴赋>释》是一本行书技法书,以赵孟頫的《吴兴赋》为例,将吴兴赋中的笔法、结构进行分析介绍,适用于书法入门读者和书法爱好者。书稿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书概述,首先对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行书名篇作粗略介绍,同时对赵孟頫其人其艺也有详细介绍,进而对《
《隶书技法详解:<史晨碑>释》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全书概述,对“孔庙三碑”的《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作粗略介绍,进而对《史晨碑》的临摹之法展开详解,同时还对书法的工具和材料作介绍,对笔墨纸砚的选择、特点作对比介绍。第二部分提出了《史晨碑》临习中需要注意的四个问题:结构、笔法、空间、线条,并分章节对其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