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湖北荆门七位村干部的生命史及家庭史为线索,用最自然的方式讲述了生命历程中各种最真实的家庭故事(包括分家、建房、迁移、生死)和最深刻的个体记忆(包括读书、结婚、职务或职业变化、人生辉煌、人生挫折、子女教育),反映了上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下至二十一世纪初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土地联产
本书首次系统梳理和总结了1949—2013年间中国大陆学界对台湾史的研究状况。主体部分有六章,第一章是关于台湾通史撰写及台湾史研究的理论方法等宏观问题的讨论,第二至第六章大致按时段叙述不同时期对台湾史的学术研究状况。每章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按问题评述重要研究论著的学术贡献,理清相关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二是概述
《东村往事(1930-1970)》主要通过文书档案和口述史资料,重新回望1930~1970年间发生在鲁东南一个普通村庄的那些人和事。希望这些来自社会*底层的声音能够从细节上还原当时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帮助人们重识日渐生疏的乡村生活场景,追问村庄故事的发生机理,认识村庄秩序的生成与变迁逻辑。这既是做好当下乡村治理、改革创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徽州文化大辞典》是徽州历史文化综合性百科辞书,是近百位徽学专家经过数年打磨,十易其稿,反映迄今为止徽学研究成果、徽州历史文化的集大成之作。辞典取广义徽州文化概念收词立目,广泛收录生成或起源于徽州地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内容。这里的徽州地区,指古徽州一府六县(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婺源县
《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套装共40册)/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是“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的第22种,也是该丛刊的海外编。收录哈佛燕京图书馆珍藏的稀见方志30种,其中孤本5种,其他方志的国内收藏单位均在三家以内,且全部为首次影印出版。《哈佛燕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套装共40册)/哈佛燕京图书馆文献丛刊》的出版
西安市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等五处,是已确定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西安段的五处遗产申报点。针对这五处遗产,西安市采取了重点投入、重点管理、重点实施的方式,在保护过程中攻克难题、解决问题。《千年一诺西安丝绸之路申遗实录(套装上下册)》是历时十几年的西安市文物保护
《蜀学》是由西华大学四川省文史馆蜀学研究中心主办的反映四川地区社会科学发展的学术论文集。其内容涵盖了对蜀地历史文化发展的溯源,对蜀中学术及人物的评价,对不同历史时期蜀中代表学人及其学术特色的探讨以及对蜀地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历程的总结等,代表了四川学术发展的大体趋向。总体来说,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作家们围绕“寻找刘崎遗存”、“对话琅岐乡贤”、“品赏嘉登海韵”、“回味故乡风情”等内容展开描绘。主要包括:远去的渡口、海天苍茫看金牌、寻找千年甘棠港记、在闽江口拜见朱文公等。
《三津谭往(2014)》是2014年“问津讲坛”的讲座及读者听后心得的结集。本辑收录的文章除主讲稿外,其他文章则出自于《渤海早报》“书虫”及“悦读周刊”栏目。内容包含了天津城市发展史上,与天津有关的名人旧事。讲座人均为天津地方史专家,且学术成果见诸天津各大报刊及出版机构。《三津谭往(2014)》的出版在提升天津城市文化
《九河寻真(2014)》共收录文章69篇,外有附录多篇,近38万字,分为社会与文化、风俗与史迹、人物与事件、综述与随谈等四个板块,以及卷首序言,卷尾后记。该书内涵丰厚不冗,内容广泛不紊,体例规范不散,文字质朴不华,其中不乏精彩篇章,多有生花之笔,特色鲜明,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