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低碳绿色发展大背景下,中国制定了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书稿对碳达峰碳中和等科学概念进行解读,详细阐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以及重要意义、双碳目标内涵及具备的基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机遇与挑战等问题,深度剖析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路线与行动路径,具体包括生产
本书共五章,包括总则、航空、固定设施、应用于航空业和固定设施的条款、最终条款等内容。
本书结合环境科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大气污染物主要化学组分跨区域传输特征和跨区域贸易隐含大气污染物传输两个角度,主要应用投入产出技术结合大气环境质量模拟技术,对耦合经济和大气传输相关理论和模型,对大气污染区域行业时空关联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揭示了区域间大气污染的自然和经济关联机理,拓展了投入产出模型在地学领域应用
本文分别以华北和珠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北京和广州为研究中心,利用观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相结合的方法,运用轨迹聚类分析和颗粒物来源识别技术,研究跨区域输送对目标城市的颗粒物浓度贡献。利用追踪气团轨迹的方法识别影响目标城市的区域PM10输送路径,运用NOAA的HYSPLIT轨迹模式分别计算北京市和广州市基准年四季代表月的后向
本书稿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特色碳减排制度创新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深度参与全球治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共同发展的大国责任担当。中国碳减排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一环。受技术进步等生产力发展
2006年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我国城镇化?近年来一批跨省域城市群规划文件相继出台?可见中国传统的省域经济正在向城市群经济转变?城市群将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引擎?但与此同时城市和城市群也是我国碳排放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来源?产生了80%左右的碳排放量?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
雾霾污染需要多级政府协同治理,需要环境、财税政策的相互配合。本书从雾霾污染协同治理视角出发,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行的制度安排和典型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提出促进我国雾霾污染协同治理以及与之对应的政府间财政事权、支出责任、财权划分和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对于我国合理划分中央
《中国大气臭氧污染防治蓝皮书(2020年)》共分为七章。从我国臭氧污染问题的现状与演变、臭氧污染的成因与来源、臭氧及其前体物防控技术进展等方面,系统梳理了现阶段我国臭氧污染问题和解决方案的科学认知,提出了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策略建议,并通过介绍典型区域和城市臭氧污染防治的实践经验,探讨我国臭氧污染防治的策略和路径。《BR
面对中国民航绿色发展的迫切需求,本书以效率和生产率理论为基础,将分解分析方法与环境生产技术相结合,从驱动因素角度研究中国民航碳排放变化的本质成因,并通过对民航碳排放相关问题的国际比较,为中国民航碳减排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民航碳排放的情景框架,动态预测民航碳排放的可能情形,在考虑公平、效率、可
本书通过研究不同时空尺度下陆地表面辐射温度对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的影响,旨在探讨基于遥感方式观测的地表辐射温度模拟碳通量的可行性。基于叶片、植被群体和植被群落三个尺度对辐射温度和碳通量同步进行的野外定位观测试验,分析探讨了日、季节尺度植被辐射温度与碳通量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植被辐射温度与碳通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利用中国陆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