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金庸先生100周年诞辰,本书作为献礼之作,从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40多个金庸武侠经典人物,包括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张无忌、赵敏、周芷若、萧峰、段誉等,深入浅出,金句不断。读者可以从中对照自己的心理成长,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整合自己、修通自己,活出自由人生。
在中国历史上,列国纷争对峙出现过多次,而三国鼎立只有一次,可谓三国鼎立之谜。 汉末群雄割据,袁绍、袁术、刘焉、刘表等世族出身的大军阀一个个都失败了;而寒族出身、初起寡弱的曹操、刘备、孙权却成功了,可谓创业成功之谜。 这两个谜底叠加起来就是一个发人深思、值得探索的话题:历史何以要三分? 袁绍鹰扬河朔,曹操统一北方,先后都
本书收录的是首届兰雪诗词研究的论文、浙江丽水瓯江诗与中华生态诗研究的论文,主题包括七个方面:(1)女性诗词研究;(2)田园诗词研究;(3)瓯江山水诗路研究;4)瓯江诗派研究;(5)中华生态诗研究;(6)唐风宋韵传承研究;(7)其他诗词相关研究。
本书主体内容根据叶嘉莹先生2004年在加拿大温哥华岭南长者学院的女性词系列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将女性词从早期歌伎、良家妇女到两宋名家、明清才媛,进而至于民国女性、现代学者之词的发展,分别作出了深细的评赏与平允的衡量。虽然是讲座实录,但作者仍从性别与文化的视角,为女性词作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构建了理论说明与评赏标准,提出
著名作家王朔的小说具有很明显的形式特征,它不仅受中国传统叙事和理论的影响,同样也受到外国经典文学和理论的影响。本书研究王朔小说中体现的叙事反讽手法,首先介绍王朔创作的三个时期、创作背景,然后从故事反讽、话语反讽、叙述动作反讽等几大部分展开分析讨论,具体包含真性反讽、反故事模式反讽、时间的错乱、视角反讽、转述语与意识流、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山水具有强大的辐射力,与之内涵相近的风景从未作为一种独立概念和诗歌范式被探讨。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变动的时局令山水思想显得不合时宜,未被赋予象征和道德内涵的风景逐渐显露出来。19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体验的深化,传统山水思想进一步失效,更多诗人和艺术家以风景取代了山水。 本书融合艺术发展
百年红学,大故迭起,争吵不休。书中提出的十七次论争、九桩公案、三条不解之谜,只是抽样研究。红学研究极易牵动人们的感情,意见不和乃至于几挥老拳。韩文译者将书名译作《论证剧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红学智力冒险》,可谓深得此书的精神旨趣。 俞平伯先生曾提议编一本红学概论之类的书,此书称得上是一本颇具规模的红学概论。
天下儿女情多有,真情则不可多得。真情必须是把爱作为唯一考量,除此之外不知有其他,包括生与死。《红楼梦》的世界包罗万象,动人心魄处,只在儿女真情四字。本书从真爱真情的角度出发,以宝黛跌宕起伏的爱情过程为主线,细致解读《红楼梦》中悲天恸地的儿女真情,对宝黛及相关人物爱情心理进行解析,对爱情这一文学的永恒主题进行阐释。对宝玉
曹雪芹是如何写成《红楼梦》的?《红楼梦》曾有多少书名,它们是如何演变的?《石头记》和《红楼梦》是什么关系?《红楼梦》有哪些版本?各版本的特点是什么?红学的知识系统充满让人寻根问底的魅力。 本书展开的是《红楼梦》内外的两个世界,既有《红楼梦》前五回在全书结构上的意义、《红楼梦》早期抄本的回前诗和回末诗对,以及书中体现的两
路遥,作为中国当代文学界的杰出代表,其小说作品以独特的文学魅力广受读者喜爱。路遥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特色,还彰显出人文关怀,深深触动了广大城乡人民的心灵。路遥的小说以其对历史的深刻关注和对传统美德的推崇,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持续吸引着一代代读者。本书通过深入分析路遥的小说作品影像化表现方式及其创作历程,全面揭示路遥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