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郑韩国铜兵器自1971年在新郑市东南部白庙范村被发现,迄今已五十多年。这批大量带有铭文的铜戈、铜矛和铜剑等兵器,在学界引起巨大轰动,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郝本性先生曾撰写报告和文章,介绍了这批兵器的出土情况、形制、铸造特点,并对部分铭文进行了考释。由于条件所限,五十多年来,虽有零星发表,这批材料一直未能完整公布,学界虽
《甲骨拼合六集》(简称《拼六》)是继《拼集》(2010年)、《拼续》(2011年)、《拼三》(2013年)、《拼四》(2016年)和《拼五》(2019年)之后的第六本甲骨缀合专书,收录2017年7月至2021年12月的缀合成果共255则(自第1207则起至第1458则止)。至此,作者团队所拼缀的甲骨已达1458则。本书
本书是作者2000年至2006年的田野调查以及其后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其研究前提是将龟兹地区的石窟寺院遗址视为一个整体。龟兹地区的洞窟通常毗邻而建,并形成组合。组合是构成遗址的基本单元。通过细致甄别,本书发现克孜尔石窟遗址内存在两类主要的洞窟组合。组合的识别进一步深化了对龟兹石窟遗址的认识,即遗址由包含同类洞窟或洞窟组合
本书为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引江济淮工程开展考古工作的发掘报告之一,本书稿主要内容为庐江县三板桥周代遗址。此处出土遗迹、遗物不多,有灶、灰坑、壕沟等遗迹现象,出土遗物以陶器为主,可分为早、晚两期。在资料整理和公布的基础上,联合高校考古实验室,分析遗址出土物的科技成分,为厘清遗址年代和史前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总体上
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丛书已出瓷器卷玺印卷青铜器卷书画卷,反响颇佳。杂项卷系该丛书之第五种。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除收藏瓷器、青铜器、甲骨、钱币较多之外,入藏的瓦当、漆器、珐琅器、玉器以及唐三彩等陶瓷器亦颇具特色。为此,该馆首次将馆藏杂项精品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经高清图像采集,编纂出版《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
本书原为沈之瑜先生为复旦大学文博培训班授课之讲义,后屡经修订,成为部综述甲骨学百年发展成就的专著。本书共13章,前述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史中间则对甲骨的整治、甲骨文字的特点、卜辞分析、甲骨文缀合与辨伪、卜辞断代以及甲骨文与殷商史研究等问题分别加以论述,最后对主要的甲骨学研究人员作一介绍。本书征引了大量史料,汇集了几十年来
本书稿收录邬可晶先生近十年来发表的有关甲骨金文等领域研究的学术论文25篇,涉及古文字、出土文献研究、字词疏证等,作者长期活跃于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学术前沿,其论著严谨缜密,多有创见,在相关领域有较大影响,此次特以甲骨金文为范围将相关文章结集出版,便于相关研究人员和爱好者查检。本集所收諸文,基本上都於2023年底之前在各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是张涌泉教授三十多年敦煌文献研究的结晶,系统梳理了敦煌写本的语言特点和书写特例,构建了写本文献学的理论体系。本书回顾了敦煌文献的发现与整理史,详尽探讨了写本文献的形态、字词、符号系统及校理方法,强调了写本文献不同于刻本文献的独特价值。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严谨考证,本书不仅推动了敦煌学的深入发展
本书分别从秦始皇、秦始皇陵、兵马俑和秦陵陪葬品四个方面解读秦陵与兵马俑,深入地介绍了这位伟大帝王的生平、功绩与影响,展现了秦始皇陵的宏伟与神秘,展示了兵马俑与其他陪葬品的庞大与精致。现在,就让我们亲临骊山脚下渭水之滨的秦始皇陵,一层层地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感受”千古一帝”的风采。
本书是秦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悠久、博大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们以精美的文字、华丽的图案再现了秦汉帝国的历史,在考古、历史、美术和书法艺术,以及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秦砖汉瓦与甲骨文、青铜器、彩陶、简牍、玺印、封泥同享盛誉,是华夏文明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