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诸子人物考和诸子著述考两部分构成,内容包括:何谓诸子、诸子之开祖、诸子之派别、诸子兴替之因缘、孔子、孔子弟子等等。
刘伟见校注的《历代名家绘孔子圣迹图精解(上下)(精)》是一部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自明代起,有木刻本、彩绘本、石刻本、珂罗版、影印本等多种。本次编辑出版的《历代名家绘孔子圣迹图》从中选择明代张楷、仇十洲、清代改琦等*具盛名、文化艺术价值*高的版本,汇聚成书,并由刘伟见博士加以解读。
儒学在历史上是怎样发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其发生、发展又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所有这些问题,既是一个“原始反终”的历史性话题,同时也是一个清理家底以“鉴往知来”的现实问题。这里所选的十五篇文章,主要通过主体生存实践的视角,对儒学之发展历史进行了“点”式的解剖。其中既有对儒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性反思,也有对天人合一包括天命观念之
*书围绕着化“士学”为“民学”这个中心,三编在论旨上相互贯通,前后呼应:*一编所论乃第二编所论之基础,第二编所论乃*一编所论之支撑,然基础也好、支撑也罢,归根结蒂,都落在第三编所论上,即旨在论证化“士学”为“民学”之所以可能与何以可能。
论语
本书贴近、深入《道德经》,展现老子学说的智慧。书中在每段后都标注了原文解释,每章节还附有“博引”板块,收录古今中外案例。
本书通过理性剖析中华文明的起源,使得谋国者的核心机密“五行思维法”重见天日,进而整合出为简单易行“打算,打听,打定,打拼,打扫”五打成功法,助读者成功。
四书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要义。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以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传道授业精神,在台湾、香港等地开始讲述“四书”,其中他对《论语》的讲述整理成《论语别裁》,于1976年出版;对《孟子》七篇的讲解则经其弟子友人整理出版,陆续以《孟子旁通》(《梁惠
本书把《老子》放在淮河流域的背景下阅读,寻找、还原了它的地理土壤,放在散文随笔的形式下阅读,还原了它的情感和日常俗世因素,放在当下的时代底质前阅读,还原了它恒远的意义,是一本个性化解读文化典籍的作品。
《中国儒学》是由中华孔子学会主办,著名学者王中江、李存山主编的,面向海内外的重要学术辑刊。该刊每年出版一辑,至今已经出版九辑,为联合海内外儒学研究者、推进儒学研究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本稿为《中国儒学(第10辑)》,共有五个栏目,分别是:“专题:身体与工夫”、“前沿:经典与制度”、“论坛:儒家的意义与当代中国的信仰、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