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一。它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文中的说理精辟,观点鲜明。其学说的主要出发点为性善论,并提出了“仁、义、礼、智”的道德规范和施行“仁政”的治国思想。
本书对李翱的《复性书》进行研究,构建了以“诚”为核心的“复性论”,包括“天道至诚”的本体论、“情有善有不善、而性无不善”的性善论、“情由性而生、性由情以明”的性情观、“至诚则明”的致知沦、去情复性的方法等内容。
本书分上、下两册,上册包括“前言”及《孟子》中《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楼》;下册包括《孟子》中《万章》《告子》《尽心》。“前言”向读者介绍《孟子》的基本情况;“正文”分为“原文”“注释”“大意”“解读”“思考辨析题”五个板块。本书读者对象为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
基于儒家哲学方向师生致力于“儒家人文学”的建设,召开了“儒家人文与素质教育”研讨会。研讨会一共组织了五场讨论,与会学者围绕着儒家的人文观念、儒家经典与启蒙教育、人性与教化等多个论题展开了讨论,并开设了“儒家人文学”的专场,对当下高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研讨。本书收录了该研讨会近十篇会议论文,同时也包括了与儒家
这本书是学术类图书。作者长期研究道家,本书为其鼎力之作。上篇**章主要揭明老庄对社会与文化的批评精神;第二章讨论黄老思潮如何借宇宙论转出对社会与文化的正面建构;第三章阐述魏晋玄学取本体论开显的**追求。下篇三章分别评介道家对道教、儒学与佛学的影响,及其回归自然的共同价值诉求。学术价值颇高
儒家诠释学,是儒家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或哲学,可具体化为对儒家经典诠释的规则与方法的理论体系。它是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千余年时间,以经学为载体,成为中华文化的“正宗”,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途径。《儒家诠释学研究》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系统地解析了儒家诠释学的理论构成、范式发展、方法演进与学科史变
本书分上、下两册,内容包括“《论语》其书”“孔子其人”“读《论语》的方法”“《论语》全文解析”“《论语》导读”“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篇章体例包含“原文”“注释”“大意”“解读”“成语集释”“思考辨析题”六大版块。本书读者对象为教师及教育管理人员。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典珍品之一,它们是《礼记》中的二篇。《大学》详细地归纳了先秦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系统地讲述了儒家安身立命的原则和方法。《中庸》论述的也是修身养性之道,然而它侧重于与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