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是一位集大成的诗人。在他的一千五百多首诗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所以他也被誉为“诗史”。叶嘉莹先生结合杜甫的生平,融入自己对诗歌感发生命的理解,深入讲解了杜甫人生各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对《秋兴八首》做了详细的解读,带领读者走进杜甫的人生和诗心。
上海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风向标意义的城市,本书从上海租界空间及文化的性质和特点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作家文学创作关系入手,考察了上海租界空间及文化对作家文学实践内在与外在的影响,探究了作为上海文化活跃构建因素的租界及文化是如何影响作家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的行为方式、审美倾向与美学追求的,又是如何影响文学思潮的产生、都
有唐一代,诗人因漫游、做官、贬谪、避难等缘故来到浙东,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唐诗之路。诗人们汇聚于此,游历名山、胜水、亭台、寺观,一起集会、交游、赋诗,记录了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传递出丰富的人生情趣和生命感悟。沿着唐人形态各异的游历路线,体味诗人的歌咏,不仅可以洗涤心灵、涵养精神,感受浙东
本书系作者在浙江大学的博士论文修订出版。 本选题是针对整个清代云南诗歌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第一部著作。文章梳理了清代云南诗歌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轨迹,同时将之置于同时期整个中国诗坛大环境中进行考察、分析,呈现了清代云南诗歌独立的面貌、特征和演变规律,挖掘出其具有的共性与个性特征并对原因进行探索,对其在中国诗坛的价值和地位给
本书基于全球最大的图书阅读社交网站GoodReads读者对刘慈欣的《三体》、《黑暗森林》、《死神永生》、《流浪地球》等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代表性作品的评价内容建立读者评价话语语料库,通过AntConc、Python情感分析等语料库工具结合读者年龄、职业、性别、国别、星评级别等影响因素,对海外读者的评价话语进行定量分析的同时
本书稿深入地分析了多元文化下同题集咏发生的原因、同题集咏的类型以及对元诗风貌的影响。作者通过利用原始文献资料,考察同题集咏提供的公共文化平台在多族群诗人之间精神建构的过程,梳理同题集咏在元代诗学中的重要地位,探究同题集咏在文人群体生态构建中的作用,实现对元代诗学研究的突破。
唐诗与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宋代被称为词的时代。本书依托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唐宋诗词寻游》,立足于唐宋文学诗文作品,着力于古代文学与历史地理学交叉,以古典诗词为媒介,力图将中国古代各区域文学风气、文化传承及风貌展现在读者面前,带读者领略诗词中的中国。作者在书中对地域文学学习和研究的视野、方法
将唐诗中作者的自注作为独立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基本面貌、各发展阶段特征的勾勒及价值与局限的阐发,对诗歌自注与史书自注、诗歌文本、诗人三者关系的探讨,本书重点研究史书自注对唐诗自注生成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自注与诗歌情旨内涵亲疏变化的轨迹,以及“以注入诗”现象背后所折射出的诗人的作品传播意识等问题,力求将对唐诗自注的认知与研
《唐诗鉴赏辞典》(第2版)收录唐及五代241位诗人的作品1035篇。选诗数量多、范围广,皆为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佳作。诗作按照诗人出生年月先后顺序编排,列有诗人小传,介绍其生卒年、籍贯、经历、著作等。刘学锴、周啸天、钟振振、魏耕原、管遗瑞等80余位专家学者逐篇分析了所选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意蕴和艺术特征,能够帮助读者
《唐诗鉴赏大辞典》收录唐及五代240余位诗人的1600多首诗作,选诗范围广泛、视角多元,更全面地体现了唐诗的整体风貌。诗作按照诗人出生年月先后顺序编排,列有诗人小传,介绍其生卒年、籍贯、经历、著作等。刘学锴、周啸天、钟振振、魏耕原等几十位古典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为这些诗作撰写了深入透彻、独具慧心的精彩赏析,既有对诗歌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