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央视栏目“江河奔腾看中国”为蓝本,选取长江、黄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太湖、闽江、塔里木河、万泉河、京杭大运河等重要江河,着力展现江河奔腾、川流不息的壮美自然画卷,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流域发展盛况以及依水而居、安居乐业的百姓生活图景,以江河之美映衬时代之美,以江河之变反映国家之变,以江河之兴展现国家之
本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书和地理书,也不是旅游指南,而是以江河为载体,综合历史、地理、环境、生态、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多个学科,糅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展示松花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历史的久远、文化的厚重、思想的深邃、江河的魅力,表现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江河是人类的母亲,松花江母亲河就是中华民族北方各兄弟民族共
本书是一部新闻作品集,编入2023年内在国家、省市各级新闻媒体上公开发表的反映大连市工会工作的新闻报道200多篇,分为言论篇、消息篇、通讯篇三部分,记录了2023年大连市的工会活动,内容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些文章真实记录了一年来大连市百万职工建功新时代的卓越贡献,见证着产业工人劳动筑梦的时代风貌,展示着工会
中国文学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名赤城、勇敢的平民,这17年走在打拐路上,如何通过自己的坚守,和公安机关、媒体一起帮助大家寻找丢失的孩子,帮助大家识别并打击“人贩子”和“诈骗犯罪分子”。希望此书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仍旧在路上前行的寻找者,关注到国家在司法变革和公安机关在打拐领域所做出的不断的努力。“打拐”绝不是某个人在单打独
这是一部由上海高校教师撰写的援藏回忆录。这部回忆录谈的是1974年至1980年,根据国务院文件,由上海7所高校(复旦、交大、华师大、上师大、上音、上戏、上体)组成上海高校援藏教师队共119人,分三批,每批两年,奔赴世界屋脊拉萨,筹备和建设西藏本土第一所高等院校——西藏师范学院(现名西藏大学)。老师们有个心愿,在有生之年
本书是一本纪实类图书。本书全面、客观、真实、系统地记录了2013—2023年间中国建筑集团对康乐县的帮扶情况。本书从概述、大事记、综述、脱贫攻坚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阶段、爱心捐赠、典型经验与帮扶事迹、附录等8个方面,全面详细记录了中国建筑集团自2013年与康乐县建立定点帮扶关系的十年间与康乐人民
本书稿系一部以中国古民居为题材的纪实文学作品。书稿通过对“中国(蚌埠)古民居博览园”中具有独特性和代表性的福建泉州、江西抚州、浙江宁绍(地区)、安徽祁门、云南鹤庆等地的古民居进行细致描绘的同时,重点讲述了这些代表性古民居的前世今生,梳理了不同地区、不同种类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历史变迁、文化内涵,也展示了古民居修复、重建工
本书上半部分集中写鲁冠球本人的成长与发展史,下半部分加入了鲁冠球父子两代人的交替背景。全书背景宏阔,事例详实,情节鲜活,人物丰盈,构成了典型意义上的新时期中国农民创业史和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史,一个乡镇企业而成为跨国企业艰辛缔造的商业传奇,读来令人激荡,令人沉思,令人踔厉奋进。
本书力图还原黄金部队40年光辉历程,在立足原三总队、十二支队的资料基础上,克服疫情影响,走访自然综合调查指挥中心(原黄金指挥部)、西宁中心(原黄金六支队)、廊坊中心(原二总队),并通过网络收集哈尔滨中心(原黄金一总队)、呼和浩特中心(原黄金二支队)、海口中心(原黄金九支队)等各师团级单位历史资料。
本书收录了作家安澜近三年来在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的10篇作品,包括《延安著好色山青不负人》《两把镢头两代人林地花海南泥湾》《云上村庄的光明路》《山歌》《索洛湾答卷》《一路向西》等。作品集展现了作家近年来坚持现实主义方向创作的追求,关注”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关注陕北农民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