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敦煌学专家金滢坤先生的个人专著,从民族、社会、历史和教育四个方面分为4篇16章系统讲解敦煌写本中记载的唐五代时期的敦煌民族、社会、历史、教育情况,内容全面发凡颇多,颇受学界关注。书稿中的部分内容曾作为20余篇论文在《民族研究》《文史》《文献》《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厦门大学学报》《敦煌研究》等刊物
本书以目录学方法为核心,并综合运用版本学、简帛学、古文字学、音韵学、文体学、思想史、学术史等多学科手段,对迄今已经公布的简帛书籍做出叙录。叙录的内容项包括:出土时间地点(发现时间地点)、简帛及文字数量、简帛形制、文字属系、编连及释读情况、文献类别、书籍的学派属系、文体种类及特征、文献断代、主要内容、学术源流及价值、研究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与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和保护专业委员会,携手沿线8省(市)共24家文博、考古单位,汇聚240余组最新考古出土文物,联袂推出“运载千秋——新时代大运河重要考古成果展”。据不完全统计,新时代以来大运河沿线八省(市)共开展200余项运河考古工作,
本书系五楼遗址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五楼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沣河东岸的台地上,发现于1953年。2009年12月至2010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联合组队,对五楼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勘探,并对重点区域进行了发掘,总发掘面积853平方米,共发掘各类遗迹113处,其中灰坑105座,灰沟1条
砚亦称为研,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墨沉烟起——中国古砚文化》收录先秦至宋砚珍品百余方,以古砚的多面视角全方位地呈现文房砚的精彩之处,追求砚作更高的精神文化,领悟其中的内在意蕴。本书从雕刻工艺的差异入手,讲述了砚台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示了砚台匠人的高超技艺。同时作者还对传统
为展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国家博物馆联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展出文物约200件(套),文物涵盖陶器、玉器、金器、玻璃器、丝织品、古籍文书、印章钱币、造像、以及小麦/粟作农业作物等多种品类,再现了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丝绸之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长卷。此次展览展出的文物涵盖陶器、玉器、金器、玻
本书从众多汉代画像石中精选出“衣食住行”的图像内容,进行归类解读,以再现汉代的生活方式。全书6万字,400幅图片,涉及山东济南、临沂、滕州,以及江苏徐州、河南南阳、陕西绥德、四川成都等全国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
本书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系列辑刊,计划每年出版2期。主要收集考古学理论方法、文物研究等的相关学术论文。本期的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学视角下城四家子城址变迁、唐关中地区夫妻合葬墓中的合葬行为考察、邓县学庄画像砖墓乐舞画像砖考释、泽潞地区隋唐五代墓志盖摭议等内容,涉及城址、墓葬、建筑、瓷
20世纪70年代,长沙东郊一个叫“马王堆”的地方发现了两座古墓,从此揭开了马王堆西汉古墓发掘的序幕。随着一号墓主人辛追夫人的出场,马王堆一夜成名。马王堆汉墓的发掘有许多鲜活动听的故事和传奇。随着摄影和彩印技术的发展,人们艺术鉴赏能力的变化,本书将按时间顺序,将马王堆文物所蕴含的文化与艺术、文字和图片、史料与故事有机地结
本书采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概述入手,介绍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概念,强调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不同时期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详细阐述了新石器时代的绘画艺术、夏商周时期的绘画艺术、秦汉时期的绘画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艺术、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宋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