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财富之一,其中经典众多,魅力无穷。如何让京剧有效传承与发展,在今天成为一个新命题,这也是《北京京剧百部经典剧情简介标准译本(汉缅对照)》出版的意义所在。该书选择京剧中100部经典著作,翻译成缅甸文,图文并茂,意义深远。
《离骚赋补注》,清朱骏声撰。本书注《离骚》有三方面的成果:1.校正赋文文字,指出俗本之讹,又根据音韵来纠正俗本韵脚的讹误。2.注音释字,解说词语之意。3.辨析句法,推寻文意。均有助于读者准确理解《离骚》原意。本书据清光绪八年临啸阁刻《朱氏群书》本整理。《屈赋微》,清马其昶撰。马氏于屈赋用力尤勤,征引古注50余家,有汉王
《屈子楚辞章句》全书七卷,前缀乾隆五十四年谢序、乾隆二十五年刘梦鹏自序,及《屈子纪略》。该书据嘉庆五年藜青堂重刻本整理,为首次标点、校正之现代读本。其目录编次与诸家不同,自从问世以来就存在一定争议。《屈子纪略》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系年作了大致考订。在部分字句讹误妄断之外,作者独立思考,敢提新见,尤其对《天问》该秉季德一段之
本书是对《玉台新咏校正》一书的整理与研究。研究部分对《玉台新咏校正》的校订之功、批评理念及版本系统进了全面深入的论述,以《校正》稿本为底本,校以属早期批本系统的朱墨批抄本及残稿本、《考异》之四库刊本(包括文渊阁、文津阁两种版本)、梁章钜之定本等不同类型的版本,融合通校与参校,校记详录异文,意在客观呈现纪昀多次批校的情形
长篇章回小说《醒世姻缘传》是一部产生于十七世纪的波澜壮阔的古典世情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它虽说已是卓富盛名,但又未能排到古典小说的四大或五大之头列;在学术领域里,采其文本进行语言、方言分析,或致力于作者及成书年代考据的研究固已颇众,但仍欠以其内容打底、进行十七世纪社会风俗史的探讨。近代学者胡适早在1931年就曾以超越文
崇祯末年,黄文焕因受其师黄道周案牵连而入狱,于狱中读《楚辞》,深有同感,遂著《楚辞听直》。听直,本意为法官听取案情之曲直以断案,文焕移至解《楚辞》,也有为己鸣冤之意。本书对《楚辞》内的屈原作品作了重新甄别,分为八卷,二十五篇,并重新厘定了篇目次序。每篇分为若干段落,于每段之后设品与笺。品,重在揭示章法脉络;笺,则重在字
本书是《清代杜诗学文献考》(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之增补修订本,全书按照时代次序将清代杜诗学文献分为四卷,每卷又按照文献的存佚情况分别进行编排。通过广泛的钩稽考索,共收录存佚清代杜诗学文献520余种,补充了百余种前人失载之文献。又利用方志、年谱、碑传、别集等原始文献,对每种杜诗学文献著者之生平及著述情况进行了较为深入
中西结合、具有现代主义特质的悲剧意识赋予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多元的创作技巧、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蕴。本书注重宏观通论与个案论述相结合,纵向与横向梳理悲剧意识嬗变历史脉络,力求在分析、阐述先锋小说代表性作品所蕴含的多元、变化与矛盾的悲剧意识的同时,挖掘先锋小说作家的创作思想脉络,突显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
本书是一本通过细节来研究《红楼梦》人物与内涵的图书。本书解析了《红楼梦》中“风月宝鉴”“骷髅”“假作真时真亦假”等事件所传的达生命体验进行了解析,通过《红楼梦》中的很多“细”节来分析生活原生态场景中的“细”人、“细”事、“细”物、“细”景等,揭示了封建社会、贾家铺张浪费、人物只求个人私利的背景下,贾家由盛而衰走向分崩离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共十四章。*部分为一、二、三章,主要考证陈祚明生平、交游等。第二部分为四、五、六章,主要就《采菽堂古诗选》的命名与成书过程、版本与收藏、结构、主旨与影响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为七、八、九、十章,就陈祚明对《文选》、《诗品》的批评进行研究。第四部分为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章,重点探讨陈祚明的诗学观念。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