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边疆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硕的积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中国边疆研究经历了艰辛而又辉煌的演进历程,至今已成为社会科学领域诸学科中一门显学。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学术研究史的视野回顾了60余年来中国边疆研究前进的足迹,总结学科的成就和价值,展望学科发展的大势。全书分四篇、十八章。绪论二章,概述统
闵行,秉承上海县700年历史文脉,在近代城市发展的进程中,闵行渐渐成为农耕文化、商贸文化与近代海派文化的相生、相融之地,并独具地域文化特色。本书列为闵行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持编撰的闵行区政协文史丛书,总题发现闵行之美,主旨是通过丛书形式,对闵行区域内的历史名胜、传统文化、古建遗存、风俗语言、前贤先进,以及当代闵行的文
本书是以浙江省长兴县境内的顾渚山为摹写对象。作者以诗一般的笔触,从山、水、茶以及人文历史环境等多个角度切入,描绘了江南富庶的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者在长兴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撷取了几十个风物人情的片段,试图揭示出长兴特有的历史形成以及地理文化。本书既是一部画面恢弘的史诗,又是一部写法另类的地方志书。
《丝路文明》(第四辑)收录了包括郑学檬、王子今、高田时雄、冯培红、马小鹤、刘进宝、潘晟、坂尻彰宏、贾志扬等人19篇文章,或是书评,或是会议论文,所论涉及丝路沿线方方面面。有关丝路文明的探讨,对推进丝绸之路研究当有助益。
国际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流经6个国家一一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越南。澜沧江-湄公河既是联系上述6个国家的天然纽带,也是沿岸民众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它孕育了6个国家各具特色而又相亲相近的文化,促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与人文联系。2009年,我国科学家践涉2000多千米对湄公河流域进行了跨国的多学科大型
本书为“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论文集。2014年8月19日至20日,“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在兰州召开。此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主办,《学术月刊》杂志社和西北师范
《中国边疆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新疆智库联合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是第十一辑,选入有关边疆研究的论文18篇,涉及东北边疆研究、边疆理论研究、西南边疆研究、西北边疆研究、海疆研究、当代边疆治理与创新等方面,希望有助于推动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史地》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集刊,传承了南京大学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的著名学术刊物《史地学报》的文脉,2017年创刊。《史地》的定位是跨学科、跨时代、跨区域的史地综合研究,侧重理论思考与实证相结合的“大文章”。所设栏目有“史学前言”“理论争鸣”“历史、人文地理”“跨境民族国家关系”“海洋史”“跨文化研
本书以聚落考古学的方法为视角,对建筑进行类型学梳理,建立村落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的框架,通过对物质层面静止的建筑、场域,以及精神层面动态的仪式、习俗等进行考察,做出详细的历时性演变和共时性分析,探讨人地关系、祠堂墓葬、家族文化传统等对凤山楼村聚落形态演变所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