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创造”主题的解读,就如何调动全日制小学阶段全学科知识,实现博物馆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给出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
1.巴蜀金石文献是巴蜀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以来,巴蜀地区传世的金石实物、铭文及拓片相当丰富,为人们研究巴蜀文化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编者耗数年之功完成的《巴蜀珍稀金石文献汇刊》,对历代巴蜀金石文献进行了全面搜集和系统整理,是巴蜀金石文献整理的重要成果。 《巴蜀珍稀金石文献汇刊》以巴蜀地区的金石文献为收录对象,内
本书系我国“第1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系列之分省报告。全国(港澳台除外)31个省、市、区分别对本省域第1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既有藏品分析,又有工作总结,更有进一步工作建议。对于我国可移动文物管理、保护和利用提供了资料基础。
永陵南城址位于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东南,始建于西汉,是玄菟郡所领三县中的高句丽县治址。上世纪,考古工作者对城址进行了调查与测量。2004~2005年,辽宁省考古所等对城址进行了5个年度的发掘,获得了一批重要资料。《永陵南城址发掘报告(套装上下册)》即将这批资料全部发表。
《枝江关庙山(套装共4册)》阐述了枝江关庙山遗址为包含大溪、屈家岭、石家河三种考古学文化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1980年发掘2053平方米。在主要的堆积层大溪文化遗存中,发现主要遗迹有房址25座、灰坑143个、成人墓和婴幼儿瓮棺葬110座,以及残居住面、残垫层、红烧土场地、灰沟等,出土
史前彩陶是中国近代考古学起步时期的核心议题,是蔚为大观的史前考古遗存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目前的考古发现而言,史前彩陶遗存在华北、西北、华东、华中等地区均有广泛分布,涉及多种考古学文化。《考古新视野:仰韶时代彩陶的考古学研究》以“仰韶时代”限定研究范畴,主要是基于这一时空范围内的彩陶遗存分布相对集中、资料发表充分、
《明蓟镇长城石刻》是《明蓟镇长城——1981~1987年考古报告》的延续,也是这部报告最后一部书。以刻石和碑文的形式直接记录长城历史情况的重要实物文献,是以往任何一种文献所不能替代的。书中所录的碑刻有一部分早已离开长城原位,或为文物部门所搜集,或已毁坏或丢失不存。所以30多年前所拓的碑文拓片,如今已成孤本,更显其价值之
南海I号沉船发现于1987年8月,1989年11月首次开展水下考古调查,至2001年重启调查,再历经多次大规模调查,直至2007年整体打捞出水。南海I号沉船从其发现到调查再到打捞出水,可谓是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史中的一段传奇,凝聚了诸多水下考古人的心血,见证了中国水下考古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虽然,中国水下考古的发端并不是如
明长城资源调查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的长城保护工程(2005-2014年)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根据国家文物局、国家测绘局的统一部署,2007-2008年,宁夏文物局、宁夏测绘局组织区内文博机构的专业人员开展了为期两年多的明长城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珍贵、翔实的调查资料和数据。
《中国窑口》系列丛书意在以新的角度梳理中国陶瓷艺术的发端、演变与传承。不仅局限于陶瓷艺术历史源流、艺术风格、工艺技术、考古、鉴定、收藏等方面的总结,更是以历史文献、实物遗存为依据,从窑口的视角,采取实证分析与传承性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从窑口发端的社会、人文、习俗、制度为脉络,系统梳理了不同地域特色所形成的材料、工艺、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