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第40辑)
本书收集国学的三种形态,特色文化城市与中国城市化的战略转型,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产业政策的转型等28篇论文。
本书内容包括:古原子能说、影印《断蔗山房诗稿》序、中国近代翻译诗歌及其主要特点、黄公渚选注《玉台新咏》的学术贡献、论钱基博与《韩愈志》、陶渊明在民国时期的接受和传播——以《自祭文》为代表、作为时空漂浮物的祥子——论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林下晓拾》一书主要收录了刘晓林先生在长期在农村基层一线社会治理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也收录了部分报刊公开发表的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报道。全书分为乡镇偶感、一线偶思、阜外偶拾、案头偶成以及附录:报刊偶记几部分。书中的许多调研文章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导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文艺品位;有许多文章虽写在多年之前,其某些观点在现在
本书为论文集,主要分为粤西方志整理岭南文学研究粤地民俗文化学人哲思板块,内容涉及地方文化、地方志研究、地方民俗与文化研究、文学现象综合研究等方面。本书除保留前两辑的粤西方志、岭南文学、粤地民俗与文化、语言文学、新闻传媒等研究专题外,亦有对当下文学热点和时事的关注,内容更为丰富,所涉专题更加广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后
本书为作者80岁以后的论著结集,包括对本省著名学者、作家的评论专著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鲁迅研究、文化学研究及文艺评论等内容,主观上反映了作者本身暮年的生活状态、思想界域、情感波纹,客观上则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的、生活的、文化的与文学艺术的情状和积淀。
历史虽然是逝去的往昔,但却无时不影响着现在。说历史,谈文化,思考当下学术。著名历史学者罗志田先生尝试把一些学院的见解普及到文化报刊的非学院读者范围,在公众和社会的学术兴趣日趋增强之时,把日新月异的学院研究以可读的方式表述出来。
本书收录12部中外伟大著作,包括《论语》、《庄子》与《坛经》,《史记》、《文心》与《红楼》,《历史》、《斐多》与《书简》,《精神》、《国富》与《正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一个共通的主旨:如何成人。6部中国经典,既融通儒道释,又覆盖文史哲,其核心问题是人的仁爱、感悟与超越。6部西方经典,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启蒙运
本书是为纪念《文史哲》创刊七十周年而著,系基于《(史哲)与中国人文学术编年(1951~2021)》(郭震旦编撰)的“通论”。《文史哲》70年来的办刊史,是一部与共和国国运同频共振的学术史。本书不是一本狭义的期刊内史,而是试图通过择要回溯《文史哲》70年来所处的时代背景变迁,聚焦其办刊历程的主要环节,评点其所刊发的代表性
《历事悟道三千句》一书由作者整理自己40余年工作心得而成,内容包括管理学、经济、哲学、文化、自然等,作者长时间在政府、企业担任领导职务,在实践工作中积累了很多工作感悟和工作方法,包括各个时期对人生、思想、知识、历史,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感受,本书语言精炼、思想深刻,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对于人们在工作中总结规律、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