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的域外英译与传播》为加拿大籍华人学者江岚教授代表作《唐诗西传史论:以唐诗在英美的传播为中心》的修订版。《唐诗西传史论》中文简体字版于2009年由学苑出版社作为“列国汉学史书系”之一出版发行。该书通过搜集、爬梳英美两地公开出版发行的唐诗译介和研究文本,寻绎出了唐诗在英语世界被译介、传播与接纳的历史进程,并对其历程作
流沙河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闻。他的诗歌理论著作大部分成书于20世纪80年代,就内容而言,涵盖了诗学原理、诗歌创作论、诗歌鉴赏与批评论三大板块。其中,诗学原理重点研究了诗歌的本质、意象、想象等诗学的基本问题;诗歌创作论重点关注如何作诗的问题;诗歌鉴赏与批评对诗艺交流影响颇深,在当时也具有开拓创新的意义。在20世纪
本书为作者在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的出站报告。本书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自20世纪6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借助当代语言学的快速发展逐步走向学科化以来,这一领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学者们借鉴了语言学多种相关邻域的研究成果,形成了各种跨学科的语言学翻译研究方法。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超越了句子桎梏的语
本书立足于中国基层写作者的创作实践及21世纪第一个十年以来的媒介发展生态,分三大部分对网络类型文学的发展及流变进行了研究。第一部分从网络类型文学的本体出发,对网络文学从其概念的生成、文体演变,到最终以多类型融合的文本形态独立于传统写实主义文学之外的发展过程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立足于网络类型文学范畴,考察了魔幻小说、现实
《毛诗品物图考》由冈元凤纂辑,是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对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植物、动物的图释著作。全书共七卷,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个部类,图配文字考证,其中有224幅插图。该书于十九世纪传入中国后也受到欢迎,清末、民国乃至当代多次出版,广为流传。此本为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绘者不详,约绘制于清光绪时期,书
本书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系列教材之一。编者选取了80首唐诗经典作品,用文学专业的阅读规则,即传统解读唐诗的方法,从体制、结构、风格、韵律、自然高妙、比较几方面进行详细解读。解读对象既包括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静夜思》等大众较为熟知的篇目,也有钱起《湘灵鼓瑟》、戎昱《咏史》
书稿主要针对60多部(篇)小说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进行田野调查,综合运用文艺学、民俗学、文学地理学等理论与方法,对长城小说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调查,挖掘其历史文化意蕴。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循着“长城文学——长城小说——忻州长城小说——长城文化”之思路追索山西长城文化乃至忻州长城文化的地理归属与文
书名《评论与特性》该书共11篇文学评论文章组成,基本阐述了现代哈萨克文学发展概况与部分创作文学进行了评论,研究哈萨克族文学上提供指导性作用和参考作用。1.《文学的属性与文学评论特性》利用九大内容,全面的对中国哈萨克族文学评论状况进行了评论。2.《共同观点》在诗歌研讨会上讲的总结语。3.《真理的旗帜永不倒》对哈萨克文学发
中国传统节日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唐诗中的节令民俗》既能让读者感受唐诗之美,又能体味传统节令民俗的文化之味。书中不仅有元宵节的繁盛,清明节和端午节不忘初心的品质,七夕节少女穿针引线的情思,中秋节团圆的快乐,还有重阳节登
徐则臣小说在个体、时代与世界之间迂回往还,是一代人精神震颤的审美结晶。以徐则臣小说为中心,既宏观阐释其跨越代际的世界性、世界意识,发掘女性与知识分子形象的多重意指,也以意象诗学理论对船意象与食物书写进行微观透视,进而考察代表作《北上》及诸多重要文本,归纳其不同的时代表征,并由对话访谈呈现其诚恳的文学观念与时代认知。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