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藏甲骨集成》(共6卷,整理甲骨约3000片)是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重点资助项目和“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该丛书旨在将分藏于河南各地博物馆中尚未面世的甲骨文进行系统整理出版,为古文字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价值极大。丛书的前两卷《开封博物馆卷》《周口关帝庙博物馆卷》分别入选2021年度、2023年度国家出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时强调,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北流型铜鼓是历史上体型最大且最为重要的铜鼓。本书将结合在国内及东南亚地区出土的150多面铜鼓及其最新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讲述北流型铜鼓的故事,向读者介绍北流型铜鼓的年代、地理分布、器型特点、纹饰特征,以及折射出的古代岭南越人的物
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环节和支点,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考古简报是指发表在《考古》等权威期刊上的一种篇幅相对较短的田野考古报告,简要报道遗址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既往工作、发掘经过与方法、文化堆积与分期,遗迹与遗物、编写者的初步认识等,是考古资料公布的基
《中国古钟研究(第一辑)》系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办的面向海内外的专门性学术论文集,旨在提升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科研水平,增进全国学术交流,促进国内古钟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第一辑收录29篇,涉及古钟文物研究、古钟文化研究、觉生寺研究、文物保护、博物馆研究,内容较为丰富。本书是大钟寺古钟博物馆主动承担提升国内古钟研究以及古钟文物
《考古中国——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
本书介绍了七百多个甲骨文字,趣味地展示甲骨文中的人体形态、衣饰妆扮、饮食习俗、建筑居止、交通出行、繁衍生养、疾病死亡、田猎活动等先民生活情态。这是一本常用字的甲骨文知识普及读物,也是一部从文字形意的考释出发,与殷商时代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相结合,通俗描述殷商社会的历史读物。
本书是作者对近年来宋代青白瓷的最新研究与前沿考古发现的细致考证整理之后撰写而成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即:一、宋代景德镇青白瓷的兴起与五代制瓷业的关系;二、宋代景德镇青白瓷历史分期和各时期面貌及其特征;三、元代景德镇青白瓷;四、关于景德镇陶瓷史几个问题的探讨;五、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与审美;六、宋代景德镇青白瓷标本品鉴。
本书以档案资料为依托,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讲述沂蒙地区革命星火的传播、党的组织建设、党领导沂蒙人民开展武装斗争、建设革命政权、进行土地改革、发展大生产运动、全力拥军支前、发展红色文化的历史故事,以及伟人将帅情系沂蒙,领导指挥沂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战斗经历,旨在用档案讲好党的故事,传承沂蒙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生死与共、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楚系简帛文字的高水平学术著作。不仅对楚系简帛文字进行了科学的整理编排,而且进行准确的隶定,既具有工具书的使用功能,又兼有释疑解惑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楚系金文的高水平学术著作。其主体部分以年代学分类为序对楚系青铜器铭文进行了系统性的汇编。书中编制有楚系金文字表及检字索引便于读者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