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考古随笔集,是作者近四十年青藏高原考古发掘工作的随笔精选,内容涉及青藏高原史前文明遗迹和早期文化事项的众多考古发现,集中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青藏高原文明的诞生、发展、繁荣的历史脉络,为“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
本书展示了浙江龙泉青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烧制年代长、窑址分布广、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大的青瓷名窑,以龙泉青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出至东亚、东南亚、南亚以至欧洲,行销世界,表达龙泉青瓷和海上丝绸之路之间的关系,强调龙泉青瓷所代表的中国文化被世界认识和认可。本书更展现龙泉窑瓷器淡雅、含蓄、敦厚、宁静等中国古典审美情趣。
本书是2019年度国家出版基金项目《骆越文化研究》丛书中的一本。骆越青铜文化遗存对于重建骆越史和揭示中越古代民族关系史等重大学术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全书从骆越青铜文化的起源、区系类型与年代分期、发展和演变入手,详细介绍了骆越青铜文化反映的族属与族群关系、骆越青铜文化与中原文化及周边文化的关系等,把骆越青铜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梁思成先生认为龙门卢舍那大佛“不独为龙门数万造像之最伟大、最优秀者,亦唐代宗教艺术之极作”。龙门石窟是古代中华文明巅峰期的杰出代表。该书由龙门石窟研究领域的权威学者、龙门石窟研究院名誉院长温玉成先生撰写。作者以独特的方式,从皇家典范、石刻巅峰、龙门
本书介绍高寒阴湿环境下土遗址安全性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全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高寒阴湿环境下土遗址病害链体系初探;基于病害链体系的土遗址易损性评价方法;实践典型遗址布局与形制特征;典型遗址构筑材料的工程特性研究;高寒阴湿环境下土遗址劣化机制初论;土遗址历史损失率评价实践;土遗址易损性评价实践。
本书以历史朝代和窑口为脉络,介绍商代至元代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中国的墓葬习俗,再梳理中国元代之前陶瓷发展的历程,结合分析各窑口陶瓷特色,清晰再现了历史长河中中国璀璨的陶瓷艺术文化。所辑陶瓷主要选自汉至宋代,反映早期西方博物馆和收藏家研究和收藏中国高古陶瓷的状况。
本书共十五章,集中描写了清代陶瓷器物。从时间上看,重点描述了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的陶瓷器物;从器物种类上看,重点描述了产自景德镇的青花、粉彩、五彩、单色釉瓷器。全书展示了169件器物。书中描述的器物大部分来自私人收藏。
郑韩故城最早发现于1923年,后经持续性考古发掘,屡有重大发现,比较重要的如20世纪90年代,发现3处年代相近、性质相同的祭祀遗址,青铜礼器坑28个,郑国公室出土青铜礼器470件,殉坑93个,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1世纪以来,不仅发掘了韩国战国时期的大型官方制陶作坊,还清理了春秋战国时期冯村的私人制
本书稿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研究对象,按照《汉书·艺文志》著录的易类、书类、诗类、礼类、乐类、春秋类、论语类、小学类、道家类等19类的顺序,对敦煌简牍、居延简牍、郭店简、马王堆帛书、北大藏简、清华藏简、上博简、银雀山简、张家山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天回医简、乌程汉简等等简帛书籍的文体
广东深圳大鹏所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占地约11万平方米。它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赖恩爵、刘起龙、刘黑仔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深圳今又名"鹏城"即源于此。1995年,大鹏所城被定为"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6月25日,大鹏所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