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至1931年,基督教会在中国东北除积极布道外,还开办医院、学校、慈善等社会事业辅助传教。在此过程中,基督教为了适应新的条件,不断调整自己,最终逐渐融入东北社会,并对东北社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同时,东北社会在接纳基督教的过程中,也以自身的方式对其发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本土文化自身不断扬弃的结果,也是基督教不断自
《舆地纪胜》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总志著作。此次对《舆地记胜》进行校点整理,以清道光刻惧盈斋本为底本,并参校北图藏清钞本、清咸丰刻粤雅堂本。在校点整理过程中,精校了宋以前正史之《地理志》、《州郡志》部分,以及《华阳国志》、《水经注》、《元和郡县志》、《通典·州郡典》、《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方
从一片泥泞的沼泽之地到1843年的开埠港,从传统的渔村,演变成为远东当时港湾的国际型城市,参差林立的建筑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沉淀着人文景观生活习俗的演变。在租界与上海县城的历史史册中,记录下来的是中国人在西方文明入侵之时的困惑、迷惘与觉醒后的奋斗。建筑、历史及其文化等在租界与上海县城并存的这个特定的城市背景之
《中山客》是更符合“四美”(文字、图片、设计、印刷)要求,是原汁原味的民间读物,落笔横贯历史文脉,府拾香叶杂识,创意活化民间记忆。书中既有深入末节的寻根调查,也有从历史到流行文化生活方面的反顾自省,以方言编排章节,并尝试通过富有趣味的图文方式,活化重组中山人的共同记忆。
《山东巨郡: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莱州》记载明代路经莱州的朝鲜使臣,将其对莱州的名胜古迹和沿途所见所闻,写成诗文。这些文字和诗歌,不仅展示了明代莱州优美的山海风光,同时也介绍了莱州的人文历史和社会风貌,为我们留下了明代中韩文化交流的珍贵史料,还原了一段明代朝鲜人士眼中的莱州。莱州市市长宫权在为《山东巨郡:明代朝鲜使臣笔下的
民国《吴县志》是八十卷的大型地方文献,时间跨度上起三代,下逮清末,范围涉及各种领域。大致取材于正史、野史、杂史、传记、笔记、文集、金石、文艺作品、采访调查记录及地方区划资料等,符合当今学术论著的需要。王謇先生在其生前,曾以毕生的心血对《吴县志》进行了大量地考订、增补工作,可惜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成果未能公开刊出。为了后人研
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基础。近年来,中国大陆学界在搜集整理出版台湾文献资料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04年,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主编的《台湾文献汇刊》100册,由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所属九州出版社和厦门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台湾文献汇刊》的影响推动下,海峡两岸出版交流中心于2005年开始组织
本书概述了1950-2014年河南省政协的发展演进情况。
本书讲述了贵州建省以来的故事,运用文字记叙的同时,以图片的形式讲述了贵州600年发展的历程。
《秦汉岭南的对外文化交流》共分三章,第一章汉代岭南香料贸易考,第一节香料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第二节汉代岭南香料贸易的种类,第三节汉代岭南香料贸易活动,第四节汉代岭南香料贸易兴起的条件及影响,第二章汉代岭南犀、象贸易考,第一节古代中国对犀、象的认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