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古驿道作为中原联系岭南的重要纽带,是广东千年文明史的活化石。本书从遗产廊道的角度对南粤古驿道及其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价值重构进行研究,通过构建南粤古驿道遗产廊道的方式整合区域内的各项文化生态资源,统筹古驿道遗产的动态保护与活化利用问题。探讨南粤古驿道在新时代背景下与城市发展、乡村振兴的融合共生方式和路径,从而使
本书选择了云南省最有代表性的怒族、彝族和藏族三个民族的手工制陶技术进行调查和研究,从泥料采集、制陶工具、作坊构成、成形方式、烧制手法、陶器类型等方面,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怒族、彝族、藏族现有手工制陶技艺。本书的研究成果,对考古学、民族学、工艺美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2017年度考古报告集。收录考古调查发掘简报及分析报告22篇,包括有会理县马鞍子遗址2018年调查简报,会理县莲塘遗址2015年调查简报,2014年新津县宝墩遗址田角林林盘发掘简报,成都市青羊区焦家巷第二中医院遗址发掘简报,成都市青白江区沿坨村战国墓群发掘报告,成都市青龙乡海滨村海滨湾社区墓葬发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汉文化遗存十分丰厚,考古发现汉墓和文物众多。本书是一部关于徐州汉文化遗存研究的文集,收录刘照建30篇研究性文章,对汉代楚王陵墓的墓葬形制、墓主序列、墓葬选址、防护系统、开凿技术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徐州地区汉画像石、陶俑艺术特色、跪坐俑性质以及秦汉兵马俑形体差异原因,并对徐州如何保护利用汉文
本书收录了徐州博物馆研究馆员梁勇先生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来对古代徐州区域文化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徐州区域文化研究文集。全书分成遗产保护与区域文化、博物馆学、汉代考古与研究、汉代以后时期考古与历史研究四部分,反映了徐州文博面貌,从中可以看到徐州文博人的所思所想。
本书是在作者博士论文基础上增益完成的,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的结项成果。分为绪论、第一章(敦煌非经文献疑难字词的研究价值)、第二章(疑难俗字考释)、第三章(疑难词语考释)等四个组成部分。绪论主要对敦煌非经文献进行界定并分为三个阶段,介绍了目前敦煌非经文献字词训释工作目前整体情况。第二章,敦煌非经文献俗字考释。第三
本书是作者近年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文集,其中部分文章原发表于学术刊物,为通俗易读起见,酌情删改,且特为本书量体裁衣,补充新文。 本书以《青铜识小》为题,着眼于青铜器的若干小问题,力求言之有物,不作空泛大论。为方便阅读,兼顾勒成,本书分为三个板块,铜器文化史、金文中的世界、艺术史观察,涉及铜器器形、金文以及艺术风格等领
本書匯編清代金石著作《古誌石華》《關中石刻文字新編》《邠州石室録》《語石》四種,希冀爲長安學、地方史、學術史及中國古代文化研究提供資料,以促進學術研究及社會文化的發展。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主办的集刊,迄今已出版七辑。本辑内容包括考古新发现、研究与探索、北域撷英、碑铭考释四个栏目,收录论文24篇,以中国北方地区的考古学探索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发现的个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术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动向和
本书内容包括:南京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省新沂县花厅村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南京城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省南部新石器时代文化、江苏省吴江县发现古遗址、江苏无锡锡山公园古遗址清理简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