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工作的重要开端,自20世纪50年代首次开展调查发掘,距今已有70年的历史。本书依托70年来长江、黄河流域各地考古发掘出土、具有石家河风格影响的玉器,配合以相关玉文化阐释研究文章,从玉器视角呈现新石器文化脉络中的石家河元素。
本书为石峁遗址研究资料汇编,收录调查简报和发掘简报22篇,追忆与访谈和纪要与纪事15篇,考古学文化研究相关论文11篇,聚落与社会研究相关论文19篇,族属与体质人类学研究相关论文18篇,文化交流研究相关论文8篇,环境与生业研究相关论文12篇,建筑研究相关论文13篇,玉石器研究相关论文38篇,石雕研究相关论文6篇,音乐文物
本书重点介绍"秦风汉韵盛世长安"展览的154件精品文物,通过对文物本身的时代、质地、尺寸、出土单位、形制特征、其他相关信息、著录等的客观陈述,给读者提供比较全面的文物信息及其所反映的秦汉长安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刊第二十三卷刊有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20篇,书评3篇,新书目1篇,反映了敦煌学、吐鲁番学的最新研究动
本书内容涉及敦煌与敦煌学、敦煌学史以及介绍敦煌遗书价值和敦煌遗书整理方法等方面。共收文章16篇,有《敦煌: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最耀眼的明珠》《论敦煌学》《关于敦煌学之命名、内涵、性质及定义的探索历程》等,浓缩着作者对于敦煌学学科的思考。
该书为文物考古类图书。2021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淅川杨河与郭庄楚墓出土青铜文物进行了整理研究,编制了《淅川杨河与郭庄楚墓出土青铜文物保护修复方案》并呈报河南省文物局,于2022年获得立项批准。此次急需修复保护工作内容是馆藏青铜礼器、兵器、车马器等文物共242件(套),这批青铜文物极为珍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中国画和书法艺术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艺术瑰宝,其创作过程离不开笔、墨、纸、砚等文房工具。书稿围绕中国传统文房用品,采取中英文对照的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文房清供的发展历史和种类,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文房清供”的深入解析,分品种和材质详述其器型、使用方法、工艺特点等。全书结构清晰,行文流畅,资料丰富;大
中国古钱币历史悠久、形制多变,代表了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面貌,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遗存。以中国古钱币的历史发展为主线,介绍了古钱币的类型、铸造工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钱币流通情况,引导读者领略魅力独特的中国古钱币文化。
紫砂壶被历代茶客奉为”茶具”之首,有”壶中壶”的美誉。用紫砂泥烧制而成的紫砂壶,具有优良的宜茶性、透气性,能较好地吸附气体,吸收茶之香味,并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味、茶香、茶色。紫砂壶还是一件艺术品。一团泥土,通过艺人之手,经过烈火高温,终成雅器。在这个过程中,材料提炼、造型设计、装饰、烧制等各个环节,都充满着艺术的气息,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填补了国内外海丝港口遗产空白,是海丝申遗工程的支撑性遗产点,是近年来我国城市考古、港口考古的重大收获,是迄今国内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内涵最丰富的港口遗址,国内唯一,世界罕见。本书完整讲述了温州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发掘历程与社会反响、价值意义,温州港从古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