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北凉的史学论集,共收15篇文章,分为四大篇。第一篇“北凉人物篇”,集中研究北凉的段业、沮渠蒙逊、沮渠牧犍、沮渠安周、沮渠无讳、昙无谶、隗仁、沮渠封戴等人物,对其生平、事迹、历史地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第二篇“北凉经济篇”,研究北凉农牧业、屯田、手工业、贸易以及度量衡制度;第三篇“北凉文化篇”,研究北凉佛教和文化
本书从战国时期文字的异形与同源、战国时期书法的总体情况、战国时期绘画艺术的文献记载与艺术特征、战国时期音乐发展的趋势与战国诸子音乐思想和美学观念、战国时期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与战国诸子散文的文学意蕴、战国时期的史学著作与战国诸子的历史观等方面对战国时期的文化艺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证与论述,突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本书对从长平之战这一决定战国命运的**战役的战前形式、规模与深远影响的考证与分析入手,系统、全面地梳理了战国晚期秦统一六国的主要政策和相关战役,并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四十余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进行了全景式生动描述和学术分析,不仅使读者重温这一既血雨腥风、诡秘传奇,又浪澜壮阔、精彩纷呈的历史篇章,同时论证了战国时期由分裂逐
本书从政治史与社会史两个维度对曹魏、西晋时期的历史展开研究,涉及论题包括复肉刑争议、魏明帝曹叡、西晋国子学、《晋辟雍碑》、八王之乱、贾谧“二十四友”、魏晋奢侈风气、西晋墓志等。作者试图通过考察这些具体问题,揭示曹魏、西晋时期的政治、社会特征,探寻魏晋国家体制崩溃的深层次原因,由此深入理解魏晋时代具有的历史意义,进一步认
刘邦由一介草民,投身秦末起义的洪流,打败西楚霸王,夺取天下,建立大汉帝国。西汉经文帝、景帝励精图治步入繁荣,经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进入繁盛,经昭宣中兴宗室得以维系,最后被王莽偷天换日,前后共存续两百多年。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重新梳理了西汉王朝的历史脉络,生动叙述了一段段精彩纷呈的帝国往事:诸吕之乱、七国之乱、
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大变革,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助力秦国崛起为强国,还具有开启制度现代化的创新意义。福山等学者认为,商鞅提出来的国家治理与法制理论,使政治理论摆脱道德学派,“今天中国国家治理的许多特点,可以归功于这个历史传承”。本书重读法家典籍精华,对商鞅治秦的完整方略进行解译,从中总结出古代国家崛起的政治制
本书内容主要是从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相继登上秦国的王位、吕不韦成为秦国的相国起,到公元前195年刘邦去世止,共55年的历史。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风雷激荡的一段时间,在这段历史进程中,秦始皇振长策而御宇内,胡亥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项羽逐鹿中原西楚称霸却又四面楚歌自刎乌江,刘邦开创布衣将相坐天下的格局,萧何、张良、
中日两国专家精心筹备三年,携手四十余家博物馆的200件出土文物再叙三国传奇,搜寻真实历史遗留的蛛丝马迹:“苍天乃死”铭砖、高陵曹操墓文物、定军山出土扎马钉……以实物回应历史,用真实召唤想象,史书与演绎之外仍然存在意蕴丰富的未知世界。
本书系台湾著名学者刘淑芬先生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本书是在原书基础上的一次重要修订。作者首先以六朝建康城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建康城的经济、社会、城市空间、居民、寺院等,并对比与洛阳城的差异,进而研究六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中古都城坊制,是一部研究六朝都城史和城市史的力作,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知汉系列》第二册,从刘邦去世讲到武帝即位前,围绕以下几个重点内容一边叙事普及,一边对历史文本中的相关谜团进行释疑。一、孝惠帝是否真的有那么“仁弱”和怠于政事;二、疑云重重的“白马之盟”究竟是真是伪;三、吕后的人事安排真的是要夺取刘姓江山吗?四、诛吕之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以及陈平在其中的作用;五、汉文帝如何以不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