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精选了古代文化经典里的精华篇章,以古籍经典为基础,收录了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经典文字或篇目,各篇文章都是精编细选,分为原文、注释、译文三部分,尽可能流畅、准确地翻译原典,体现经典的内涵,力图用流畅的文字将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传递给读者。
《拜经日记》是清代乾嘉時期的考据学家臧庸的代表作。本书以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武进臧氏拜经堂自刻本为底本,以清费念慈光绪十年(1884)所校清抄本、清阮元编《皇清经解》所辑本为参校本,择要吸收前贤的相关成果,对《拜经日记》进行标点、校勘和必要的注释,便于学界据以开展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以期能够对研究臧庸及其学术成就在
“经”原先只是指代一种纺织工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逐渐变成了唯指孔子亲授的儒家五经的专称。朱先生认为,自独尊儒术,占统治地位的经学便以学随术变为主导取向。所谓“学随术变”即司马迁首先揭示的“以经术缘饰吏治”,据经传释义争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朱先生治学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多角度审视历史,尽力还原其真实性,
本书内容包括:孙武·说变化,吴起·说变化,孙膑·说变化,尉缭·说变化,《黄石公三略》·说变化,曹操·说变化,李靖·说变化,何去非·说变化,戚继光·说变化。
南京图书馆所藏各类稿本是其古籍收藏的一大特色,《南京图书馆藏未刊稿本集成》精选有价值的稿本1045种影印出版。本书收集史部珍稀稿本204种,参照《中国古籍总目·史部》的分类,按照史部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杂史、史表、史评、传记、政书、诏令奏议、地理、金石这十一大类,拟分为190册。其中不乏一些清代大家的著作,如惠栋《山
本书是近代国学文献汇编的第四辑。近代以来,“国学”从无到有,与西学相伴发展繁荣,有关“国学”的讨论甚嚣尘上,历次的国学论争产生了大量的文献,但是这些文献散藏各地,不易为学界系统利用。本书拟收录近代以来国学期刊文章近百篇,包括近代以来国学组织及个人编写,有关国学的论战也一直以期刊为主要阵地,通过对近代以来,国学期刊文章的
《读书指南(精校版)》是梁启超先生《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和《要籍解题及其读法》的合集。前者介绍中国基本典籍,说明各书特点、读法,文字浅显简明。后者为他在清华学校教授“群书概要”的讲稿,对《论语》、《史记》、《左传》、《诗经》等经典进行了系统介绍。此外,附录还收入《治国学的两条大路》等几篇文章。在《读书指南(精校版)
国学精粹
《李学勤谈国学》选取了李学勤先生近一二十年以来关于国学方面的学术成果,集结为上下卷。上卷:《论衡览要》,以讨论国学为伊始,探讨国学的源流和内涵,弘扬国学的价值和意义,强调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钩沉易道》,以讨论《周易》为主线,结合考古学、文献学,追根溯源;《纂诂经籍》,以讨论六艺为依归,提出孔子是中华优秀传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本书是作者在北大访学期间“师门漫谈”后的所思所悟,书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根大脉,分易、儒、道、佛四个板块作了思想流变上的脉络思考,其中不乏根源性的考察。本书对于增强国民历史归属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