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梳理了农业产业组织和组织体系相关理论及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变革,调研和分析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产业组织发展,设计了比较完整的农业产业组织与组织体系的效率评价指标,并从多个维度做了实践测评应用,以及分产业、分类型的农业产业组织模式的比较,揭示和回应了我国农业组织的多类型特征和异化现象,评析了现阶段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在
本书分别从县级和乡镇宏观层面、企业和农户微观层面,研究经济集聚对农民增收和农村减贫的影响,具体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第一,采用浙江省69个县和1215个乡镇的面板数据,从宏观层面研究经济集聚对农民收入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用于衡量经济集聚程度的经济密度对农民收入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其他区域的经济密度与经济
本书基于社会经济学、景观生态学、地理信息学等交叉或新型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在小流域、县域、流域、区域、国家等不同尺度,立足于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变化,从时间—空间维度、投入—产出比例、计划—市场调控、承载—供需配置和宏观—微观层面,统筹生态、社会、经济、资源和人文五大系统,系统梳理了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实施20年的典型试
“农政与发展研究丛书”由国际农政研究会组织出版。“农政变迁”主题旨在诠释一个土地、农村、农业的世界,其独特魅力吸引了国际诸多流派的知名学者。丛书站在明显偏向“穷人”的立场,分析影响农政变迁的动力,探索改变农政结构的路径。丛书第一部推出亨利·伯恩斯坦教授的力作《农政变迁的阶级动力》。作者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以简练的笔触、
《小农与农业的艺术:恰亚诺夫主义宣言》一书集中阐释了小农农业的结构以及小农农业劳动过程与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平衡关系。扬·杜威·范德普勒格指出,小农农业在增产和可持续性方面可以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当下,小农一直被严重忽视。在恰亚诺夫理论的基础上,本书力图重新认识小农,展示小农在食物生产、食物可持续性和食
柞蚕丝业是近代蚕丝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以近代中国的柞蚕丝业为研究对象,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采用地方志、近代期刊及相关文献资料,试图复原近代柞蚕丝业兴盛和衰落的历史面貌。近代柞蚕丝业的勃兴一度与桑蚕丝业在国际市场上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近代中国柞蚕丝业的兴衰,既是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轻工业原材料掠夺和
本书是基于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卜凯调查中间统计表,还原整理出的农户层面的数据。主要包括农户家庭规模、农场劳动力利用、农作物生产、储蓄借贷、土地租佃等内容。由于数据量庞大,我们将其中主要内容分为江苏、浙江、山东等13册出版。卜凯基于这次调查,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这本巨著。本书虽然未能完全重现当年的全部调查内
本书是基于留存于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卡凯调查中间统计表,还原整理出的农户层面的数据。主要包括农户家庭规模、农场劳动力利用、农作物生产、储蓄借贷、土地租徊等内容。由于数据量庞大,我们将其中主要内容分为江苏、浙江、山东等13册出版。卡凯基于这次调查,形成了《中国土地利用》这本巨著。本书虽然未能完全重现当年的全部调查内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的科学量化是制定耕地保护区内和区际经济补偿标准的重要依据,同时是构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关键环节。粮食主产区耕地保护外部性边界涉及该研究领域的尺度问题,影响外部性量化及其区内区际外部性分割。本书基于外部性多层次边界视角进行了耕地保护外部性量化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同时开展了试点和非试点区域耕地保护
近年来,烟台市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主动适应农村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变革,创新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由村党支部成员代表村集体注册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党支部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合作社的经济优势有机结合,通过股份合作、抱团发展、规模经营,建立起集体和群众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丰富和发展了“双层经营体系”